寫完“光之本質”,海濤仍然感到意猶未盡,于是接著繼續(xù)往下寫,不過這些已經不屬于上一篇文章了:
“入射光與反射光之研究”
現(xiàn)在來做一個實驗。在一個完全黑暗的房間里把一面鏡子平放在桌面上。用一個射燈將一束平行光射向鏡子,我們會看到和入射光對稱的一束反射光。調整入射光的角度,反射光也會對稱的變化。當入射光垂直于鏡面時,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了。
在入射光與反射光以外,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光。這些光充滿整個空間,使房間內的人和物清晰可見。這些光沒有入射光和反射光那樣明亮,但確是存在的。齒輪法測光速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都只把注意力放在入射光和反射光上,對這些光卻完全忽視。實驗所的出的結論必然是錯誤的。
自然界不存在平行光束,我們所使用的射燈產生的平行光束,已經是經過一次反射了。我們能看到點亮的燈絲明亮的表面,燈絲的亮度在周圍產生了光。入射光和反射光就好像是燈絲一樣,在周圍的空間產生光。入射光和反射光是二次光源,它們替代了光源本身的作用,在其周圍產生光。二次光源的類別還有很多,如探照燈的光柱,手電筒的光柱,激光光束等等。二次光源既有光的特性,也有光源的特性。二次光源能在周圍的空間產生光,就像點亮的燈絲一樣,但又不同于燈絲。因為燈絲是實體的,而二次光源本身就是光。絕大多數(shù)二次光源都是人為產生的,是人制造出來的效果。
站在鏡子面前,馬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像。只要不離開鏡子,鏡子中的影像就一直在。鏡中的影像和鏡子面前的人是同時存在的,沒有時間上的差別。反射光的實質是入射光的鏡像,入射光存在,反射光就存在,二者是同時生存的,沒有時間上的差別。沒有時間差別的兩束光又怎么能測出速度呢?
反射光是入射光的鏡像,二者一但形成,在時間上就沒有先后的關系。反射光和入射光就像是一對夫妻,結婚的時候,便成為丈夫和妻子,沒有時間上的先后。只要不離婚,就是丈夫和妻子,沒有時間上的先后。但是如果離婚,就不再是丈夫和妻子的關系,這種關系同時消失,沒有先后。由于反射光和入射光沒有先后的關系,所以什么齒輪測光速法,還有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全都是荒謬的。
入射光和反射光就像剪刀的兩片刀刃。單獨一片刀刃,是不能形成一把剪刀的。當兩片刀刃鉚接在一起后,便成了一把剪刀。兩片刀刃沒有先后的問題。開合剪刀,就會對稱的變化。把剪刀合上,兩片刀刃就重合了。但兩片刀刃又哪來速度可言呢?
理解了二次光源的概念,就知道入射光和反射光比直觀看到的要復雜得多。理解了反射光是入射光的鏡像,二者在時間上沒有差別,就能明白光其實是沒有速度的。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是像某些人說的那樣對立的嗎?是環(huán)境選擇淘汰生物嗎?答案是否定的,生物本身就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有什么樣的生物,就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生物不僅僅是動物,也包括所有的植物。一望無際的草原,各種草本植物和土地河流構成了草原的環(huán)境。茫茫無邊的森林,無數(shù)的樹種和溪流一起構成了森林的環(huán)境。即使是在沙漠里,我們也能看到紅柳、駱駝草和胡楊。它們和黃沙一起構成了沙漠的環(huán)境。植物和環(huán)境是一體的,本身就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環(huán)境其實就包括植物在內。
動物同樣是組成環(huán)境的一部分。食草動物以草為食,同時自身也成為草原的一部分。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在森林中同樣生活著各式各樣的動物,它們就是森林的一部分。即使是在沙漠里,野駱駝、野羊、狼群也在頑強的生活著。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生活著企鵝。而北冰洋生活著海豹、北極熊和鯨魚。動物在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中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生物即環(huán)境,有什么樣的生物,就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生物本身就是構成環(huán)境的一部分,而非被環(huán)境所選擇和淘汰。
“物理學新思路”
把最近的思路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自然光沒有波動
電分交流電和直流電,光也分交流光和直流光。自然光是沒有波動的,因此也沒有速度和頻率。
二.原子非現(xiàn)實的存在
原子作為一種描述物理現(xiàn)象的模型,并非現(xiàn)實的存在。不要試圖去觀察原子,更不必說比原子還小的粒子。原子具有撲克牌效應。
三.太陽是地球的反星球
太陽是和地球相反的星球,太陽就是人類苦苦追尋的反物質。
四.光譜有雙胞胎效應
光譜具有雙胞胎效應??雌饋硪粯拥墓庾V,可能是不同元素發(fā)出的。所以用光譜來分析太陽上有什么元素,是完全靠不住的。
五.萬有引力不存在
萬有引力是不存在的,物體之間不存在引力。萬有引力其實質是物體高速運動的速度所帶來的慣性。
六.晶狀體具有眼外多重外延等效效應
晶狀體是由透明晶體組成的,凡視線所及地方的透明晶體,以及類似于透明晶體的物體和表面,都可等效為晶狀體。晶狀體具有眼外多重外延等效效應,這種效應就是眼鏡、放大鏡、望遠鏡和鏡子的物理基礎。
水池里的水在無風的情況下是沒有波的,在有風吹動時才會有波。自然光就像無風時水池里的水一樣,是沒有波動的。自然光沒有波動,自然也沒有頻率和速度。
我們從初中就學到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外層電子組成,電流是電子流動所產生的。然而原子說只是人們?yōu)榱朔治鍪挛锏默F(xiàn)象所提出的模型,原子并非真實的存在。我們不要試圖去觀察原子,更不必說比原子還小的粒子。
把一種想象的模型,當成真實的存在,是人類科學處于幼稚階段的表現(xiàn)。說自己看到了原子的,不是騙子就是走火入魔了。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原子非真實的存在,比如撲克牌里有大王小王,但這個大王小王只是一個模型。我們拿撲克牌可以玩得很好,但你一定要在大王小王身上找出真實的頭發(fā)和四肢,那是不可能的。
原子和原子核理論,都具有撲克牌原理。我們都知道撲克牌的厲害,周潤發(fā)用撲克牌一次能贏幾千萬。撲克牌有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根據(jù)規(guī)則能分出輸贏。但撲克牌本身都是同樣的紙片,連背面的圖案都是一樣的,只有正面的圖案不一樣。撲克牌的規(guī)則是人為制定的,撲克牌不過是一些相同的紙片,而根據(jù)規(guī)則的輸贏卻是實實在在的。原子和原子核理論就具有撲克牌的原理。
盡管原子和原子核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很多物理現(xiàn)象,還能指導科技的研究。然而現(xiàn)實的考量就是,可能根本不存在一個原子核,也不存在外圍電子,物質真實的存在是我們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的一種形式。所以原子只是一種模型,不要把原子當做一種真實的存在。
太陽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光發(fā)熱,其運作方式一定和地球上的不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所包含元素不一樣
太陽能不間斷的發(fā)光發(fā)熱,一定包含十種,二十種,一百種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否則做不到這一點。
二.反應方式不一樣
太陽上元素的反應方式,很可能是地球上不存在的某種方式,無法為人類所了解。
三.星球結構不一樣
和地球外冷內熱的方式不同,太陽是一個外熱內冷的星球,其燃燒的表層深度不過一二十千米,以下是低溫的星體。而外層燃燒的元素由太陽內部滲透出來。
四.太陽上燃燒的元素具有可循環(huán)性
與地球上燃料不可再生不同,太陽表面燃燒的元素可以循環(huán)回到太陽的內部,重新形成可燃燒的元素,再滲透到太陽的表層。如果太陽沒有這種機制,不可能連續(xù)不斷的發(fā)光發(fā)熱幾十億年。
太陽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以地球上的方式解釋太陽的運作,是對太陽的褻瀆。
太陽內部可能有某些微生物的存在。太陽表面的元素燃燒以后,以某種方式循環(huán)回到太陽內部。太陽內部的微生物把它們還原成可燃元素,再滲透到太陽的表層。如此循環(huán)往復,太陽才能持續(xù)不間斷的發(fā)光。
太陽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類應該尊重太陽,而不是把太陽看作一個簡單的傻子。
太陽能一刻不停的燃燒,說明太陽上面一定有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以外的元素,并且不只一個。用地球上元素的光譜去分析太陽的成分,是因循守舊的表現(xiàn)。
與地球外冷內熱不同,太陽是個外熱內冷的星球。太陽并非一個核反應堆。太陽的表面和地核類似,很像火山口流出的融巖。太陽內層有著豐富的元素,完全是地球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太陽就是人類苦苦追尋的“反物質”。
雙胞胎的特點是長相極為相似,即使每天生活在一起的親人有時也會搞錯,其它人很難分得清楚。用光譜來分析太陽上有什么元素是不靠譜的,因為光譜有雙胞胎效應??雌饋硪粯拥墓庾V,可能是不同元素發(fā)出的。所以用光譜來分析太陽上有什么元素,是完全靠不住的。
物體隨地球自轉,又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還要隨太陽的運動而運動,看似靜止的物體其實具有巨大的速度。物體之間并不存在吸引力,萬有引力的實質是物體高速運動的慣性所帶來的。
晶狀體是由透明晶體組成的,晶狀體和視網(wǎng)膜之間也是透明的液體。凡視線所及地方的透明晶體,以及類似于透明晶體的物體和表面,都可等效為晶狀體。這些物體都可以看做晶狀體在眼睛以外的延展。晶狀體具有眼外多重外延等效效應,這種效應就是眼鏡、放大鏡、望遠鏡和鏡子的物理基礎。所有光學儀器都可以看做晶狀體在眼睛以外的延展,并擴展了眼睛的視力。
“星光實驗”
實驗步驟:
1.在深夜里拉上窗簾,關上電燈。
2.坐在墻上電燈開關對面的床上,看著開關上的指示燈。
3.把手在眼前晃一晃,眼前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
4.下床到對面墻邊,根據(jù)開關上的指示燈找到開關,打開電燈開關,能看見屋里的一切。
5.關上電燈開關,回到床上,重復步驟2-3。
之所以把這個實驗叫做星光實驗,就是告訴你墻上電燈開關上的指示燈就像微弱的星光一樣。
實驗條件:
1.把床放在墻上電燈開關的對面,或把電燈開關裝在床對面的墻上。
2.把電燈開關換成帶指示燈的開關。
3.如果你的窗簾不夠厚,把床罩掛在窗上。
實驗結論:
微弱的星光你可以看見,但它的光可能根本沒有到達地球。
“二十一世紀光學基礎”
要了解二十一世紀光學基礎,首先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光不是像自來水一樣從光源源源不斷的噴射出來的,不是從光源噴射出來,一直達到光照范圍最末端的。這不是光的機理。光是光源部分的亮度在光源以外空間的輻射。光源在人的眼睛里是亮的,而光源在其以外的空間,也會產生亮度,這個亮度在人的眼中就是光。光不單能被人的眼睛所識別,還能照亮不會發(fā)光的物體,使人眼能看見這些物體,這就是光的功效。
人類認為光是從光源噴射出來,一直達到最遠端的想法其實不難理解。人所認識的從中心發(fā)散的現(xiàn)象都是如此,比如噴泉就是從噴頭噴射出來,一直達到最遠端的。人很容易把光與之類比。而人發(fā)明的探照燈、手電筒和各種射燈,也會讓人產生這種錯誤的認識。但實際上,光并不是從光源不斷產生,不斷噴射出來。光源的作用,就是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光照范圍。離光源最近的光是最強的,光的強度隨著離光源的距離而減弱,直至消失。
光源總是處于光的中心,或是處于光的前端。這很容易讓人認為光是從光源不斷發(fā)射出來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光源不過是維持光照范圍而已。理解這一點需要想象力和不同于一般的認知能力。舉一個不恰當?shù)睦?,把劍從劍鞘里拔出來的時候,是一點一點的拔出來的。但整把劍拔出來以后,劍就是一個整體了。把劍指向前方,劍把就好象是光源,但劍尖不是從劍把發(fā)射出來的。
光有可視范圍,還有作用范圍。在作用范圍內,光能照亮周圍的環(huán)境,照亮其中的物體。作用范圍以外,就不能起到照明作用,但還是能被人看見。在作用范圍以外很遠的地方,人依然能看到光。光的可視范圍遠遠大于作用范圍。
光的產生首先需要有光源,沒有光源的環(huán)境是黑暗的。光源出現(xiàn),光源作用的環(huán)境便出現(xiàn)光。眼睛看到光源制作用的環(huán)境,把光趕傳遞到大腦,大腦就出現(xiàn)光的思維。
沒有眼睛的參與,不會產生光感。盲人是看不見光的,光對盲人沒有任何意義。假如人類全都是盲人,根本就不會出現(xiàn)光的概念。脫離了眼睛來研究光,就會陷入機械光學的陷阱,會認為光必須有媒質來傳播。事實上光只是眼睛對光源作用環(huán)境變化的一種反應,并不是什么物質的東西,僅僅是眼睛感受到的變化在大腦中產生的思維而已。
眼睛所能看到的是無限遠的地方,只要物體足夠大、足夠亮,人的眼睛都能看見。但距離越遠,物體就得更大更亮。近的小物體看起來可能更大,而遠的大物體或許看起來只有米粒一樣大了。
光是光源在其作用范圍內所產生的效果,離光源越近,光就越強。離光源越遠,光就越弱。眼睛觀察離光源近的地方,就會產生較強的光感,觀察離光源遠的地方,就會產生較弱的光感。光源作用于遠的地方和近的地方,在時效性上是同時的。光源是同時作用于遠的地方和近的地方,因此光是沒有速度的。
光是一種靜止的現(xiàn)象,而非一種運動的物質。這種現(xiàn)象充滿從光源到光的末端,從光源開始逐漸減弱。但從光源到末端的光都是光源同時作用產生的,在時效上具有等效性。人類之所以把光看做是從光源一直發(fā)射到末端,是由于光源變化而產生的光的變化而引起的誤解。事實上穩(wěn)定的光源同時作用于光源附近和光的末端,不存在先后的問題。
光不過是一種視覺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眼睛對光源作用范圍的感應,在大腦中產生的思維。盲人是無法產生光的思維的。由于光僅僅是一種視覺現(xiàn)象,所以是靜止的,而非運動的。噴射的水盲人也能證實是運動的,但人類無法證實光的運動,說到底,光只是一種視覺現(xiàn)象而已。
人射光和反射光是同時作用于所在空間的,并不存在反射光比入射光慢的問題。入射光和反射光具有時效上的等效性,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后。反射光是入射光的鏡像,入射光存在,反射光即存在,二者沒有時間上的先后。
把光看做光源、眼睛、大腦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就能很好的理解光的非物質性,也能很好的理解光只是一種眼睛的視覺效果,一種觀感通過眼睛在大腦中的思維而已。因此也能很好的理解光是沒有速度的,遠處的光和近處的光都是光源同時作用產生的,沒有時間上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