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沒出息的小子!好男兒應(yīng)該背負天下重任,而不是給那些鄉(xiāng)巴佬背柴禾!
每當聽到這些,他寡居的老娘就會顫巍巍、喘吁吁地這么數(shù)落一番。鄉(xiāng)親們都說,吳漢對誰都挺好,但最好的自然是對老娘;鄉(xiāng)親們還說,吳漢老娘對誰都是兇巴巴的,最兇的就是對自家兒子吳漢了。
是是,娘親教訓(xùn)得是。
每逢此時吳漢總是恭謹?shù)剡B聲喏喏,心里卻大不以為然:鄉(xiāng)巴佬,自家祖上雖說在大漢時候做過什么太守、縣令,可如今是大新朝了,連太守、縣令的官名,都改了作郡尹、縣牧,自家除了多幾畝王田,比別家多沾幾次葷腥,不就是和左鄰右舍一樣的鄉(xiāng)巴佬么?至于背柴禾,不就幫人出點兒小力么,看見人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笑容,實在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不好。
要識得逆順呢!
吳老太太大義凜然地教訓(xùn)著。是啊,老吳家祖上可是堂堂大漢朝的太守、縣令,怎么能當這來路不明的大新朝的官兒呢?
官是要當?shù)?,但要當就當咱大漢朝的官。
吳老太太常常氣哼哼的這樣說??墒沁@大漢朝在哪兒呢?原本這南陽地界,跟大漢天子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的某某王旁支或某某侯遠親,不說兩千也得有個千把,可這一改朝、一換代,全郡近十萬戶人家,竟找不到一戶姓劉的,那些旁支、遠親大多人間蒸發(fā),剩下沒走的幾戶,據(jù)說向姓王的新天子送了些三條腿蛤蟆、倆腦袋綿羊之類祥瑞,回來倒是照常顯貴,卻一個個都改了姓王。
連大漢皇帝自家親戚都改姓王了,咱上哪兒去當他們老劉家的官兒呢?
一輛雙挽青蓋小車悠悠駛過田間阡陌,在樹木田舍間轉(zhuǎn)了幾個彎,很快隱沒不見。吳漢拄著鋤頭,瞥一眼小車一路蕩起的塵埃,輕輕嘆了口氣。
大郎你看,這莫不是官府征辟使者的青蓋車?
快回去看看吧,沒準兒是請你當官的使者呢,咱這一帶要論有本事,你吳大郎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了!
吳漢苦笑著,埋頭接著鋤自家菜地里的雜草。就算真是使者又怎樣?反正老娘也不會讓去的。
大郎哥!大郎哥!大娘讓你快些家去呢!
鄰家的桑桑姑娘沿著田埂邊跑邊喊著,氣喘吁吁的,眉清目秀的一張圓臉漲得通紅通紅。
桑桑其實比吳漢只小一天,就住在吳漢家隔壁,針線也巧,眉眼也周正,連向來板著張臭臉的吳老太太見了她也是樂呵呵的。她和吳漢是自小的玩伴。如今兩人都大了,平素不好意思多搭訕,但擦肩而過時,總不免多回幾次頭,用眉眼傳幾句無聲的悄悄話。
快些家去?晚飯還早,這菜地里的草也才鋤了一小半么。
適才郡守派人來,說長安城里那人行文天下,廣募英雄豪杰可以攻匈奴的進京,說是一旦中選,將待以不次之位,大郎,你是怎么看的?
吳老太太不屑也不慣說郡尹、縣牧這些新詞兒(大新朝的詞兒),對那個姓王的大新天子,也向來用長安城里那人來指代。
吳漢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孩兒自然是不去的,娘您不是常說,咱吳家的兒郎,生是大漢的人,死是……
糊涂!吳老太太狠狠瞪了兒子一眼,吳漢不由地打了個寒噤:你不但要去,而且一定要選上。
吳漢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娘,您這是……
娘沒瘋,娘這會兒很清醒。吳老太太混濁的雙眼中忽然閃爍出一種莫名的神采:你來說,孔子一生的理想是什么?
是克己復(fù)禮,娘。
還有呢?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對,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你還記得。吳老太太緩緩點頭:那么孔子做到了沒有?
吳漢垂首不答。孔子雖著書立說,名垂后世,但畢竟功業(yè)未就,魯國、周室,都日薄西山,這興滅國繼絕世六字實在是無從說起的。
孔子文武兼才,當世無雙,卻沒能做到這九個字,不過兒啊,你卻有機會做到。
吳漢的心不由怦怦跳個不停:孔子都做不到的事,他一個愣小子卻有機會做到?興滅國,繼絕世,難道……難道娘要我反新復(fù)漢不成?
吳老太太見兒子目光閃爍,微微一笑:
你已經(jīng)知道娘的心思,很好。孔子雖當過冢宰、司寇,卻無兵權(quán),你想啊,那些亂臣賊子既然能滅人家的國,絕人家的世,靠得無非巧取豪奪,你沒兵沒將,就算有天大本事,又怎能把賊子從寶座上攆下來?
您的意思是,讓我去應(yīng)征,爭取當上將軍,好恢復(fù)漢朝?
正是!吳老太太贊許地看了兒子一眼:不但如此,長安是大漢天子定鼎二百年的國都,有志恢復(fù)的鳳子龍孫想必還有,兒此去要悉心尋訪,這大漢江山,終究還是姓劉的主事,才能再旺得起來么。
不知怎地,老娘雖分析得有條有理,頭頭是道,吳漢還是覺得有些云山霧罩:
娘啊,這等宏圖大志,想來也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弄出頭緒的,那么在找到鳳子龍孫、開始圖謀大事之前,孩兒是否要為、要為那王家朝廷出力?比如,他們要孩兒去打匈奴?
當然要去!吳老太太毫不含糊地應(yīng)道:長安城里那人雖是亂臣賊子,可也是咱天朝上國的亂臣賊子,咱老吳家堂堂好男兒,王要尊,夷更要攘。
大郎哥,不,子、子顏哥,你早去早回哦,人家天天在這壟頭望你。
村外,壟頭,新買的黃驃馬鞍韉鮮明。
桑桑還不太習(xí)慣吳老太太新給吳漢起的表字子顏,她羞澀地淺笑著,把裝著自己做的新布鞋和熟雞蛋的小布包系在鞍頭。
子顏哥,你啥時回???寒食?還是端午?
她拉著吳漢衣袖,有些不好意思地柔聲問道。
吳漢默默望了她一眼,卻沒有作答。他的腦海里,正轉(zhuǎn)著適才老娘正言厲色的一番話:
兒啊,男子漢志在四方,方能胸懷天下,你此番出了這村子,從此再莫踏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