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說畝產農夫起心思
在登州城里呆了兩天之后,解寶也提著一柄獵叉跑到了城里來。
一問,解寶說一個人待在十里牌的棚子里又冷又沒東西吃,昨天下了一場大雪他看他們打的那口井被大雪泡了一晚也沒有塌方,索性也就不看著了,進登州城來和兩位哥哥一起呆著。
解寶說完把鋼叉一丟就跑進廚房叨了一只羊腿吃得滿口流油。
第二天孫新一大早就把解珍和解寶從床上揪了起來。
兩人嘟囔著還沒醒酒起這么早干什么,孫新則已經到外頭去等他們了。等解珍和解寶兩人穿好衣服出來,孫新指指外頭說道:“眼看就要春播了,種地用的的牲口還沒著落呢?!?br/>
“孫立哥哥不是說了春播的時候幫咱們去附近的農戶家牽兩頭牛,要實在不行他登州城里還有軍馬可以供咱們使喚嗎?”
孫新聽了卻是不以為然,一旦開始種田,平整土地、打井、施基肥、下種全都需要耕牛的幫助,借耕牛哪里能應付。
這些日子里孫新也了解了這年頭普通農民的種糧方法,這年頭登州地方一年種兩季糧食,一季是春末種下的小米,秋天收獲,秋收之后第二季則種冬小麥,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收獲,然后再種小米。
至于這兩種糧食的畝產量大概都是一石。
聽到這畝產的第一刻孫新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小米和小麥這兩種糧食每畝地的種子就要一斗,十斗一石,也就是說這年頭這兩種作物的產量居然只有所用種子的十倍而已。
這也太低了。
一個成年的壯勞力一年至少得吃掉一石多的糧食,也就是說這年頭一畝地只能勉強養(yǎng)活一個人,如果是一個三口之家的話,至少要有四畝地供給耕作才能活得下去,稍稍遇到災荒就要借糧或是逃荒。
然后孫新又得知就是這樣一年兩收的輪作方式,居然已經是這年頭最先進的種植方式了……
在冬小麥流行開之前這年代登州的農戶就只種一季小米,剩下的時間種高粱,一年能收上一石半的糧食就已經算不錯。
而孫新清楚記得自己前世種糧合作社的基礎產量——每畝半噸糧。
半噸,一千斤,換到這個年代大約相當于十石。
不是一年十石,是一季十石。
他手下合作社的土地最基本的種植方法都是兩年種三季。
平均下來每畝地年產量十五石,是此時的七倍多!
當得知這年頭的糧食畝產量之后,孫新心中那叫一個底氣十足,他總算明白為什么扈家莊開出一百石糧食的嫁妝就足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了。
在這年頭就是有半頃田的人家也得五六年才可能湊上這筆彩禮,可是對于孫新來說這一百石糧食可是太簡單了。
不說其他,他現(xiàn)在囤在十里牌的六百斤種子放在前世畝產數字分別是花生0.5噸,小麥0.7噸,玉米一噸八。
雖然到了這個時代畝產肯定沒法和前世比,但是就憑著這優(yōu)質的種子資源平均畝產半噸總能有吧?這數字放在后世絕對算是欠收,可放在這個年代卻是平均畝產的五倍多!
接著孫新心中生出的卻是一種緊迫感。
這些良種全都不是專門用來留種的品種,產量是會退化的!
孫新很清楚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保持住種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