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自大端王朝初期開府,歷經(jīng)風雨六百余年而常在,皆因此地山環(huán)水繞,土質顆粒異然富含磷鉀,開窯燒制瓷器,器型瑰麗,胎壁薄如蟬翼,造型巧奪天工,名噪一時,后又連出三代制瓷大師,皇家內院選為貢品,并賜封龍窯三口,隨后建陽龍窯風靡九州大地,達官貴族視若珍寶,其中又以千煙洲出產(chǎn)為最。
后世大端暴行,民怨沸騰,各地狼煙四起城邦損毀,唯獨建陽世代燒窯,遠離戰(zhàn)禍百姓得以保全。
神光太祖定鼎中原后建陽三口龍窯同時火祭,火光沖天三天三夜不歇,燒制開國重器“九州鼎”并六百余件新朝元年瓷器套裝進獻,圣上龍顏大悅恩賜下旨建陽府免賦三年,賜封宋、崔、謝三大姓氏為欽定督陶官,世代龍窯大師不出三姓之外。
溪口崔氏根據(jù)祠堂族譜可上溯十三代,初祖本堂原是走街串巷的賣貨郎,行至此地口渴難耐,于巨石草叢掩映處發(fā)現(xiàn)湍流小溪,飲水休憩昏昏然睡去,夢中巨石底下小溪忽然變成大河,河水洶涌奔騰遠去,崔氏站在巨石遠旐河面愈遠愈寬,河水匯聚成大江大瀆,源遠流長。
賣貨郎打定主意就地娶妻安家,開枝散葉繁衍六百年,溪水六百年長流不斷,自此該地也被改名“溪口”。
當初大端朝與各路英豪打的天昏地暗,中原大地生靈涂炭,北方士族經(jīng)受不起戰(zhàn)火摧殘選擇南遷,崔含章自祖父一代舉家遷徙避禍,亂世人命賤如草芥,何談家資財產(chǎn),路兩旁餓殍遍野,走走停停到了建陽溪口再也走不動了,也不想在走了。
所以瑯琊崔氏這一脈與溪口崔氏原本就不在一本族譜里,更談不上血脈親緣。事情的轉折是發(fā)生在含章祖父這一代,祖母當然不是溪口崔氏大長支一脈,但也是偏支血脈,剛巧在出五服的邊緣支脈上,緣此祖母去崔氏祠堂求了老輩長者一天一夜才讓含章去了族中學堂,含章成了整個學堂唯一一個不是溪口崔氏的崔姓子弟。
說起來建陽府地處群山之間,老話流傳著七山二水一分田,山水環(huán)繞間植被茂密,景色自然美不勝收,頗有世外桃源之姿。
但僅靠幾分薄田無法養(yǎng)家糊口,燒窯人主要還是依靠精美的瓷器流通天下,衣食住行生活用度八成靠外部流入,雖因地理位置交通不便遠離戰(zhàn)禍但也帶來了民生凋敝的窘境,大端末年建陽百姓日子就過得困頓貧苦。很多燒窯人活不下去了放掉手藝外出找活路,多年以來回來的甚少,大部分都已經(jīng)埋骨他鄉(xiāng)。
神光太祖隆恩再降,整個建陽煥發(fā)活力,燒窯是手藝活更是體力活,來此避難的外鄉(xiāng)人往往干得了體力卻學不到手藝,含章祖父則是另類,當然更得歸功于祖母的緣由。
手藝是糊口的本事,更是行走神光的傍身技,建陽龍窯天下誰人不知?至于到了含章這一代卻棄了珍貴萬分的手藝偏偏讀書求學,辛苦的燒窯人是看不懂的。
曠野清風拂面,山間景色充耳不聞,一心只想趕路返鄉(xiāng),含章心情愉悅小跑疾走,一日腳程便奔赴建陽溪口。
云上斂青溪,風暄鳥欲啼。駐足間放眼望去梯田盤繞,阡陌縱橫,炊煙裊裊點綴在蜿蜒流動的一脈溪水邊上,靜碧江流,不系之舟自橫。
山,聳然而特立,多呈險峻飄逸之勢,蘊含北地性格。水,碧清蜿蜒之姿,頗具江南柔情。
秋意濃時,千煙重重,得名千煙洲。
千煙洲有數(shù)不清的山山水水,手足相連,氣息相通,相互交融,養(yǎng)育了山林水草,群山環(huán)抱,幽谷竊然而深藏,奇峰疊嶂,峰峰相高,層層相向,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高低不等,綠水纏繞,蕩波浮影,煙波浩渺,碧波溶溶,好一幅絢麗多彩的水墨丹青,使人醉心其間,忘卻所在。
崔含章順著腳下之路前行,身旁綠樹相競,山花爛漫,水鳥沙灘嬉戲,群魚浪里歡躍,目之所在,皆為青山綠水。
更遠處,山脊上有紅光縈繞的窯口開爐,整個溪口都籠罩在薄暮余暉之中,近鄉(xiāng)情怯含章不敢邁步,只想靜靜的田園日落美景,也許正因為從小到大生長于斯從未好好的欣賞它的美麗,此次遠行歸來才讓人感觸到平時一直在忽略的美好。
跨過溪口的巨石,一路上鄉(xiāng)親們熱絡的打起招呼,“呀,小含章回來了啊”,仿佛沉寂了許久的鄉(xiāng)村煥發(fā)新的活力,孩童追逐嬉鬧,田間水牛低鳴,鄉(xiāng)親們都是曉得含章是近百年頭一個從晉安參加科考歸來的燒窯人。
暖陽風緩,在一堆孩子擁簇下含章走到自家門前,看到祖母正坐在院子里曬太陽,母親在縫縫補補日常換洗的衣物,有大膽的孩子喊道:“崔奶奶,含章哥回來啦”。
祖母崔氏抬頭瞅見站在一群孩子中間的崔含章臉上浮現(xiàn)了開心的笑容,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滿頭銀發(fā)盤的齊整,祖母想要站起來迎接歸家的孩子,含章快步跑上前抱住祖母,“平平安安回來就好”。
母親也放下手中的活計走上前拍拍含章身上的灰塵,“還沒吃飯吧,我去給你做吃的”,母親雖然未曾讀書識字但總是明理少言,跟著祖母一起將整個家操持的井井有條,含章拿出在晉安城內買的各色糕點分給孩子們,一哄而散蹦蹦跳跳的童年是最無憂無慮的。
山間晚風吹過,青竹搖曳身姿,安靜下來的小院顯得特別的祥和,祖母面帶微笑的聽著他在講述晉安城的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母親忙活了一桌豐盛的晚餐,小妹含靈把哥哥的包袱翻了個遍直到發(fā)現(xiàn)晉安城內最流行的發(fā)飾才心滿意足。
一家人圍著餐桌享受家人團聚的喜悅,不知不覺間父親把自釀的老酒喝多了,火爐內的木柴已經(jīng)慢慢燒到了末節(jié),院子里的黃狗吃飽了骨頭趴在窩里瞇眼瞌睡。
崔含章送祖母安睡后,幫著母親洗刷碗筷,母親一個晚上都帶著兒子送的發(fā)簪,翠綠的發(fā)簪插于滿頭青絲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