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另一個楊廣最為關注的人則是每日跟隨他身邊的鮮于羅了。一提到鮮于羅,楊廣不得不承認,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貼身護衛(wèi)和跟班兒,是到目前為止,最能令他從這場魂穿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的人了。
同時,楊廣并沒有被鮮于羅的花言巧語、機靈乖順蒙蔽了雙眼,在接受了省博物院近兩年的“國寶講解小明星”歷識課程的培訓之后,結合平時閱讀大量的歷識掌故,他私下里總結出了一個千年不變的歷史規(guī)律:君王身邊多小人。鮮于羅是整座晉王府中最接近自己,也最了解自己一舉一動,甚至是內(nèi)心想法的人,他必須確保鮮于羅既無條件地絕對忠誠于自己,同時還不能是毫無操守、品行的奸佞小人。
關于鮮于羅的出身、品行,從魚贊那兒得到的答復,令楊廣基本感到滿意:鮮于羅是鮮卑人,其祖上曾在北魏一朝做過州刺史。到他父親那一輩時,家道中落,只在西魏和北周的軍隊中當過伙長之類的下級軍吏。十年前,鮮于羅的父親在北周攻滅北齊的那場大戰(zhàn)中不幸戰(zhàn)死,當時,鮮于羅父親歸屬的那支北周軍隊的主將楊堅便將不滿六歲的鮮于羅收留在了自己府中,指派給了二兒子楊廣做伴當,一直至今。
這樣的出身、履歷應該能夠確保鮮于羅對自己的忠誠,可就不知這小子的品性到底怎樣。楊廣聽罷魚贊的介紹,暗自尋思著要找個機會試探試探鮮于羅的為人。
安若溪離開晉王府后,楊廣最感頭疼的便是每日到太學上學了。最近幾天,身為皇家子弟首席教師的太子少保、納言蘇威新近又被皇帝冊為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要職,一人身兼五職,數(shù)得上朝臣當中第一大忙人,無暇來太學授課,便由官居內(nèi)史舍人的裴矩代替他,兼講書經(jīng)(《尚書》)和詩經(jīng)。
自從那天臨場考校,楊廣在后世唐朝幾位偉大詩人的庇佑下,借助安若溪的事前押中考題,以及三首流傳千古,當代小學生必背的唐詩名篇,出盡了風頭,從諸皇子和勛戚子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裴矩眼中視若至寶的學霸,短短幾天時間里,楊廣就切身感受到了在古代做一名合格的學霸是多么的不容易。
且不說每堂課,裴矩都要提問楊廣關于當堂所授經(jīng)義的理解,一旦他回答得稍有偏差,即命罰抄課文五遍,而諸如楊秀、虞孝仁等人,即使是答得驢頭不對馬嘴,根本不著邊際,也只受到幾句無關痛癢的責備,單說這當堂賦詩一事,裴矩無疑是把楊廣當成了一位天才的詩人,往往會在講解《詩經(jīng)》的過程中突然給楊廣命下詩題,令他當場賦詩一首,借以告誡其他學生,要以楊廣為學習的榜樣,發(fā)奮學習,天天向上。
幸虧楊廣腦子里的存貨還有那么個百十首,短期內(nèi)還勉強應付得來,可是,做為一名一千多年后的小學畢業(yè)生,他腦中死記硬背下的卻是不同時期,不同詩風的數(shù)十位詩人的名篇,不僅詩風頗為不同,即連用字用詞上也風格迥異,時間稍稍一長,被當場考校的次數(shù)一多,難免會漏出馬腳,使學識淵博的裴矩開始懷疑起,在晉王府內(nèi),楊廣的身邊有不止一位高才、詩人輔助、教導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