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雪夜狂徒(結束篇)
雪夜狂徒(結束篇)
5.
2020年1月4日下午4:00天氣:雪
“什么消息?”
“之前有一個死者的身份信息找到了?!?br/> “是誰?第幾位死者?”
“死者名叫萬秀春,年齡62歲。第二位死者?!?br/> “那其他人呢?”
“目前還不知道?!?br/> “那你們有聯(lián)系她的親人嗎?”
“有的,他們的子女正在趕過來。”
“既然查到一位死者的身份,那其他幾位死者的身份也好辦了?!痹S芷若說道。
“知道了,你可以離開了。”王曉等那位公安民警說完后,便又問許芷若:
“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辦法倒是有?!?br/> “什么辦法?”
“待會你把萬秀春的子女帶到接待室去,我有點事要去問他。”
“明白了?!?br/> 下午5時許,萬秀春的兒女都來到了刑偵大隊,從他們的臉上能看出他們來這之前都已經(jīng)哭過的樣子。
“你們怎么了?”許芷若問。
“我們剛剛去了太平間看了母親的尸體,真的是太慘了,慘不忍睹。這個兇手簡直是殘忍?!?br/> “我們一定會幫你們抓住兇手?!?br/> “你們能先說說為什么這個時候才過來認領尸體呢?”
“我們幾年前的冬天就已經(jīng)報案了,但是你們一直沒有找到我母親的尸體。”
“那你們母親萬秀春是什么時候失蹤的?”
“兩年前的冬天。”
“你們母親萬秀春失蹤那天那是什么時候天氣?”
“那天我們記得很清楚,下著很大的雪,這天讓我們永生難忘?!?br/> “那你們父親人呢?”
“我父親和母親很早之前就已經(jīng)離婚了,大概是在我們兩三歲的時候。”
“你覺得你母親萬秀春和誰有仇嗎?”
“沒有。我母親從來沒有和誰有過恩怨,連一點小吵小鬧都沒有,更別說和誰有仇呢。”
“那你們覺得會不會和你們的父親有關系呢?”
“不可能的。雖然我們的父親和母親離婚了,但我還是很清楚,父親他是不可能會殺人的?!?br/> “好的,我知道了?!?br/> “那我們現(xiàn)在能不能領走我們母親的尸體?我們想讓她盡早入土為安?!?br/> “我懂你們的心但是還請你們在稍微等一下。我還有最后一個問題,你們母親是在哪里失蹤的?”
“這個我們就不知道了?!?br/> “好的,我知道,你們現(xiàn)在可以回家等我們的消息,有什么需要問的,我們還會找你?!?br/> “只要是關于我母親的,你們都可以來問我,我會配合你們警方,早日抓住殺害我母親的兇手?!?br/> 等萬秀春的子女走后,王曉把許芷若拉到一旁問道:“我感覺你怎么問的和我差不多?”
“是差不多,但是我能夠獲取的信息比你多,這就是為什么我知道的線索比你多。”
“你獲取到了什么消息?”
許芷若沒有回答王曉的這個問題,她反而說:“我倒是還有個辦法?!?br/> “什么辦法?”
“根據(jù)死者的死亡時間往前推斷死者失蹤時間,我們再用報案的失蹤時間去排除一些人,或許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線索?!?br/> “是的?!?br/> 刑偵隊疑案組和其他偵查人員根據(jù)許芷若提供的辦法立即開展工作尋找其他幾名死者的身份信息。
晚上七時許,疑案組和偵查人員把工作查詢的情況匯報給刑偵隊大隊長王曉。
王曉說:“你們還有什么情況呢?”
“我們找到了其他幾位死者的信息,但是最后一位死者的信息還沒有找到?!?br/> “那前面幾位死者的名字分別叫什么?”
“柳保潔、萬秀春、何小妹、于蘭花……”
“我有一個問題?!?br/> “嗯,你問。”
“為什么都是女的,這是其一;其二,看她們的名字好像都是農(nóng)村里的;其三,這些死者的年齡都是在60-65歲之間,最大的不會超過65。最后一名死者也是如此?!?br/> “但是這能說明什么嗎?”
“我也說不好,但是心里就有一個感覺?!?br/> “什么感覺?”
“這些是他們的共同點,但是我認為他們的共同點不僅如此,還有其它的共同點,那個才是兇手犯罪的目標?!?br/> “下一組你們的任務不僅要對最后一名死者的身份查證,還要調(diào)查這幾名死者的共同點。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必須以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應付這個案子?!?br/> “明白!”
吩咐完后,王曉又把許芷若拉到一邊,王曉說:“我們接著來談我們的事情。”
“你從剛才萬秀春子女的對話看出什么來了?”
“我只是更加確認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殺人案,而是一場連環(huán)殺人案。而且兇手的目標都是有選擇性,而不是隨機性。”
“那有選擇性和隨機性有什么區(qū)別呢?”
“隨機性說明兇手選擇下手的目標是隨機的,沒有根據(jù)性,就好像隨便從大街上抓一個過來。如果是有選擇性,那么我們警方也比較容易找出死者之間存在的關系,因為兇手是帶有目的性地選擇作案目標。隨機性我們警方就毫無根據(jù),那真是一點線索目標都沒有。”
“隨機殺人,但通常有象征性的不滿對象,或者是他們將自己的不幸歸罪或責怪的特定人。”
“這就是暴力犯罪。但是暴力犯罪有幾點心理因素:一是自我控制。任何一個暴力罪犯都有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這是經(jīng)由學習而逐漸發(fā)展并修改認知架構和概念的能力。不過顯然,暴力罪犯不會把這種調(diào)節(jié)用于壓抑自己的罪行上。二是情緒的激發(fā)。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暴力的慣犯,包括少年與成人,有大量的非理性信念、具有敵意的歸因偏誤,以及常常有無法控制的怒氣。三是個人行為。最可能發(fā)生暴力的情形是,參與者處在情緒高度激發(fā)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憤怒時。情緒的高度激發(fā)似乎會降低個人對于內(nèi)在行為標準和自我意識的注意。而且,情緒的高度激發(fā)似乎也會令人對于自己的行為感到較少的責任感。犯罪者經(jīng)常會說:不知道什么控制了我或是我無法克制它??傊?,情緒的高度激發(fā)會使人們有“不經(jīng)大腦”的行為,也更容易受到外在刺激和事件的影響。事件之后的模仿犯、模仿效應,就是從而受到啟發(fā)而跟隨之犯案。”
6.
2020年1月4日晚上10:00天氣:雪
健康的人不會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轉(zhuǎn)而成為折磨他人者。這里話是榮格所說,也是許芷若最喜歡的一句話。
“那些兇手殺了人不會有愧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