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丟了魂的衍圣公,送上門的肥羊
“張三豐是誰?我不記得天下有姓張的名士?”
劉伯溫試圖從腦海中尋找姓張的大儒,卻沒有對上號。
在他心中,能提出這種陽謀的人,絕對不可能是儒家之外的人,只是楊憲聽完之后,笑道:
“劉大人想岔了,這個人應該不是我輩中人,而是一個道士!”
“消息靠譜?”
劉伯溫本能質疑,但他心中也清楚如果是楊憲找到的消息,應該是可信的。
楊憲,本名楊畢,字希武,太原陽曲人。
他是朱元璋的親信,深得朱元璋信任。
朱元璋設檢校的時候,楊憲曾經掌管檢校。
哪怕現在不在檢校,他在檢校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他得來的消息,應該是可信的!
但偏偏,楊憲搖頭:“不確定!”
“劉大人,我已經不在檢校了,想要去說動高見賢那些人要消息,恐怕人家轉眼就將我賣到陛下那里,動用檢校的關系,我是不太敢的……
不過畢竟在那里多年,上邊的人我不敢碰,下邊卻還有一些關系!
大人你還記得前陣子徐將軍親自押衍圣公回京?”
劉伯溫點點頭。
徐達乃是前線的統帥,但他攻下曲阜的時候,朱元璋居然命他親自押著孔克堅回京城,這件事當時也引發(fā)不小的討論。
但大家討論的焦點,卻是朱元璋對孔克堅的怒意,已經大到甚至要延誤軍情的程度?
劉伯溫當時還覺得不對勁,他相信朱元璋不至于為一個衍圣公叫徐達回來,只是其中的秘密,誰也猜不透罷了。
楊憲說:
“我有個小兄弟,就在徐府,所以聽到一些有意思的事!
徐達從徐府回來之后,徐家人口中,有時候會出現一個叫做【張三豐】的名字!
而且每次提起這個名字,徐家人往往會意識到不能說,就閉嘴了!
徐家長子徐允恭提過,被徐家丫頭打了一頓,以后不說了!
倒是信國公夫人謝氏……
不經意中也提了幾次!最近的一次,還被他閨女訓斥,謝氏不敢反駁!
徐將軍剛走的時候,謝夫人還有意無意去打聽一個叫張三豐的道士……
種種跡象標明,那個張三豐,很有可能就是劉大人說的高人!”
劉基眉頭微鄒,信國公夫人謝氏的性子,他是有了解的。
朱元璋這幫功臣大多數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娶妻的時候也很難娶到那種大家閨秀。
謝氏的品德其實不錯,至少比常遇春家的藍氏要好許多。
可是這女人有點嘴碎,藏不住事,劉伯溫也是知道的。
如果以前沒有人提過“張三豐”,等徐達走后徐家人開始找張三豐?
按照這條線索去看,也許這京城真有一位叫做張三豐的道人?
“雖然謝夫人每次都被人喝止,她后來逐漸也不再提了,但據我這位兄弟說,謝夫人曾經提過,此人和宮里有關!
或者是張三豐本人,或者是他的長者,此人就是陛下背后那位高人!”
“這就合理了!”
劉伯溫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楊憲的情報剛好印證了他的想法。
“其實您還可以注意一個細節(jié),就是龍虎山張正常第一次來京城,是被陛下教訓了一頓,陛下這個人您也知道,他對于佛道二教是有警戒之心的……
周顛道長預言了多少事情,張正常當年也對陛下多有照顧。
可是這天下一定,陛下第一時間就是要對付這些人,可見他對僧道的忌憚。
可自從張正常第二次來京的時候,陛下對張家的態(tài)度明顯有了改變!
他對道教的態(tài)度至少也變得懷柔起來!所以我懷疑呀,這陛下是被某位老神仙給影響了!
而他從這位老神仙上吃到了甜頭,才愛屋及烏……”
“楊大人為什么篤定張三豐是神仙?而不是禍亂朝廷的妖道?”
劉伯溫眼神泛著冷光,楊憲卻也不在意,他說:
“因為我剛好看過一些雜書,記錄過這位神仙……宋王征南墓志銘中有記載: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于張三豐……
如果此書記載為真,這位三豐真人很有可能是宋末之人,距離今日至少百歲了……
若陛下后邊的高人為他,也說得過去!”
劉伯溫悚然,百歲神仙,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事。
關于所謂的神仙,劉伯溫這輩子見過的人就有周顛。
周顛跟在皇帝身邊,多有預言,結果只是因為有次預言打張士誠會死很多人,就被朱元璋綁著大石頭沉入江中。
打完仗后,周顛從河里走出來,徑自走到當時朱元璋的營帳,找朱元璋要點吃的。
當時許多將領,都嚇得魂不附體,還以為神仙要報復。
只有朱元璋很平靜,讓人給了周顛一點吃食,周顛吃完之后,就轉身離開,不知所蹤。
皇帝是個能吸引異人的人,他身邊要是出現一個老神仙,也不奇怪。
就是不知道這個張三豐在陛下身邊,是福是禍?
劉伯溫身為正統的儒家中人,并不喜歡這些所謂的神仙,在他看來,那些人不過是禍亂君王的妖道。
他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就不再多言。
“劉大人,陛下這個南北榜,確實打得我們措手不及,不過您也不用擔心,只是這次您被陛下責罰,那李善長又在打壓您……
您可要防備著他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大人的才能,勝過李善長百倍,可惜他是皇帝的老鄉(xiāng),咱們這些人不是……
縱然陛下信任我們,終歸還是不如他那些老兄弟呀!”
楊憲看似為劉基打抱不平,劉基卻深深看了他一眼。
“楊公,陛下將你安排到中書省,難道你還不明白他的意思嗎?
不管李文忠,還是李善長,陛下都不會真正信任!
伱出身檢校,若說陛下信任誰,你也在其中之一
不過,你雖然身份轉換了,但卻不要忘了初心!”
“多謝劉大人教誨,那我就先告辭了……”
楊憲看似接受劉伯溫的話,但臉上的表情明顯不以為然。
劉伯溫心中暗嘆,罵了一聲蠢貨。
他也自我反省,權力這東西終究是一把雙刃劍。
自己被迷了心神,楊憲同樣如此。
楊憲是山西人,卻和劉伯溫走得很近,在朝堂其他人眼中,他也被劃在浙東派這一邊。
可無論是楊憲還是劉基都清楚,他們彼此從不屬于誰。
楊憲是因為混不進淮西的圈子被排斥,而浙東派又是唯一可以和李善長掰掰手腕的圈子,他才會和自己靠近。
只是他不明白,他得朱元璋信任的基礎是什么?
是當年他去監(jiān)視李文忠,立場不偏不倚,這才是皇帝信任他的原因。
當皇帝把他放入中書省,讓他去監(jiān)視李善長的時候,他如果還能維持當年的心態(tài),相位可期。
可如果是現在的心態(tài)……
恐怕死期不遠!
“這位楊大人,以后得保持距離才行……,至少不能在陛下勉強,讓陛下覺得我很親近他!”
劉伯溫目送楊憲離開之后,負手轉身,回書房繼續(xù)編撰課本去了!
……
第二日,孔府!
“孔訥謝過皇上,謝過太子殿下……”
皇帝的口諭,從宮里送到孔府。
孔訥帶著爺爺接了圣旨,激動得熱淚盈眶。
皇帝終于肯放爺爺出去了,哪怕只是出去散散心,對于孔家人來說,都是難得的機會。
這代表自己這些日子的努力,終于能看到一些回饋。
他想起張異所言,皇帝要的是他孔訥的歸心,他表現得越好,越有可能改善爺爺的處境。
“太子殿下讓我?guī)Ь湓?,好好珍惜,也莫辜負了你自己爭取來的機會!”
傳旨的公公靠近孔訥的時候,在他耳邊說了一句。
孔訥自然是感激涕零。
等太監(jiān)一走,孔訥激動的抱著爺爺:
“爺爺,我們可以出去了,孫兒這就帶您去踏青!”
孔克堅眼中也出現一絲期待之色,整個人安靜下來。
“福伯,你去備一輛車!”
“少爺,咱們去哪?”
“隨便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