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世濟用。
簡簡單單四個字,上面的分量卻不下千斤重。
楊淵對自己的八股文水平心里還是清楚的,考個秀才不在話下,但要是更進一步,不管是舉人還是進士,那就只能看臉了。
八股取仕跟應試教育都有很多的弊病,但是你不管怎么說,這個制度都是在當時社會情況下最不壞的一個選擇。
如果是在漢代,察舉制度下楊淵舉個秀才、孝廉那是很容易的,至少在漢中這一畝三分地內(nèi),楊家一門八子絕對都是第一序列的“人才”。
少不得還要并稱為“漢中八達”,一時皆為“俊杰”,然后靠著王應熊輕輕松松舉一個順天府巡城御史,然后掏出五色大棒來管教各種不服。
如果是在魏晉,楊淵絕對可以“世家風流”取入上品之中,會稽內(nèi)史是輪不到了,但是來個彭城內(nèi)史還是不在話下的。然后一路安享清流,如果運氣不錯,就會以什么江州刺史、領(lǐng)右將軍之類的職銜結(jié)束一聲。
若是在隋唐,楊淵也能憑借宰相外甥、牛黨或者李黨骨干之后輕松在科舉之中取得一席之地。然后左拾遺、右補闕,在臺省之中老老實實干著,錦衣玉食是不會缺的,若是運氣好,還能出任一方節(jié)度使,端得是“出將入相”四字最好的解釋。
但是在八股取仕的時代,楊淵也只能一場一場的往前挪動,然后剩下的一半看自己的運氣,一半看王應熊、楊世祿等人的手段。
這已經(jīng)是最大的公平了。
“倒是不敢想那么多?!睏顪Y回了一句。
王應熊卻是搖頭:“少年人怎能暮氣深沉,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男兒啊?!?br/>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眾,人必非之。”楊淵看著王應熊:“若是按照舅父與父親的謀劃,中了三鼎甲也未必勝過一個同進士出身?!?br/> 王應熊聽到這里臉上浮現(xiàn)出笑意:“世祿,你養(yǎng)了個好兒子,少宗伯終于后繼有人了?!?br/> 楊世祿面上點了點頭,心里卻罵了王應熊幾句。怎么叫“終于后繼有人”,沒有我,楊淵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
同樣是進士,分為三類,第一等便是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便是進士及第,按照大明王朝的慣例,會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
以嚴嵩嚴閣老為例,他一開始種進士出身,然后考為庶吉士,進入翰林系統(tǒng)內(nèi),北京翰林院、南京翰林院轉(zhuǎn)過一圈,在轉(zhuǎn)任就是入禮部,再向后就是直接入閣。
如果考得好,完全可以這般腳不沾地的一步步成為閣老。
宰相不發(fā)于州郡,猛將必死于行伍。
楊淵如果大展神威,超水平發(fā)揮,那就是崇禎十年中進士,然后通過考試被選為庶吉士,崇禎十三年入翰林院干個編修。等到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大概任國子監(jiān)祭酒之類的,就負責跪在城門之外迎接大順永昌天子,然后等著被總哨劉爺拷掠,等著清兵入關(guān)之后再剃頭。
這便是所謂時移世易,放在嘉靖年、萬歷年,庶吉士是金不換,放到現(xiàn)在,楊淵覺得當個庶吉士就可以考慮開始提前寫遺書了。
而最末一等的同進士出身放根據(jù)慣例,則一般會被任命為知縣、推官,也就是詹時雨、韓云他們現(xiàn)在所任的職務(wù)。而推官便能直接掌握一府的武力,比起庶吉士,那便是另外一重境界。
時代變了。
楊淵給自己心理定的目標就是在崇禎九年通過陜西的鄉(xiāng)試,不行就崇禎十二年也行,有個崇禎年間的功名。
如果能夠斬獲一個進士的頭銜那就更好了,不過楊淵覺得自己大概率可能當不上進士。
現(xiàn)在漢中的各項經(jīng)營正在草創(chuàng)階段,要讓自己扔下這攤子家業(yè)去北京折騰寶貴的半年時光就為了一個進士頭銜,楊淵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瑞王那里,”楊淵沉吟一下:“他似乎……”
王應熊所選的這位瑞王,很好,很到位。
萬歷皇帝跟楊世祿一樣有八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兒子一共有五人。
明光宗已經(jīng)故去,然后便是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福王從政治上看不是個好人選,萬歷年為了立太子的破事,東林黨跟福王一脈很不對付,即便福王寬宏大量,東林黨也未必會選擇一位這樣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