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先是隊列訓練,足足訓練半個時辰,然后再是專業(yè)訓練。
推舉人上來簡單溫習,或者當場提問,如此在搞了半個時辰,最后就是讓大家認識槍支,了解放射時為什么會炸膛?
由于有昨天經(jīng)歷,再加上大家都是年輕后生,一個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接下來就非常容易了。
最容易發(fā)生的部位是這鳥銃與木柄連接處,若是槍管與木柄結(jié)合部位發(fā)生松動,或者火藥放得太多爆炸威力太大,極易造成連接處炸膛。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工匠偷工減料,本來應該是熟鐵,但若使用生鐵連續(xù)射擊可能炸膛。
加工工藝不過關(guān),部分位置槍管太薄,鉛子撞在上面被擊穿,發(fā)生炸膛。
火藥放得太多,爆炸威力太大,發(fā)生炸膛。
造作方法不當,發(fā)生炸膛。
如此前前后后列出十余條,雖然原理說得一條一條的,前世也多次使用鳥銃,但如何看鳥銃是不是有問題就麻煩了。
如此足足搞了一天,然后每人各自放一銃之后,就是被口訣,就是講解要領(lǐng)。
再然后就是鳥銃殺傷力,除此之外,楊麟最關(guān)心的就是鳥銃威力。
散彈是由較多小的鐵砂組成,迸出槍口之后呈分散狀,最遠能夠射出三四十米(現(xiàn)代獵槍射程多在50米左右)。
另一種是實心圓球,正如前面試驗那樣,最遠可達200米左右,但即便最好的鳥銃手也只能準確命中百步(120米)的人形靶子,而一般射手更近了(西方人認為在一百碼,也就是91米可以準確命中)。
古書對其殺傷力多有描述,如戚繼光在《練兵紀實》試驗認為“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猶可中金錢眼,不獨穿楊而已,夫透重鎧之利在腹長”。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試驗認為“鳥雀遇于三十步內(nèi)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則銃力竭矣。鳥槍行遠過二百步,制方仿佛鳥銃,而身長藥多,亦皆倍此也。”
在用濕棉被試驗鳥銃火力,在八十步可以洞穿兩層濕棉被,在五十步可以洞穿四層濕棉被,如此可見其威力。
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georgehanger)認為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話,可以打中80碼(73米)、甚至是100碼(91米)外的人形靶;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137米)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并打傷的話,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
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率是一樣的。
而主角前世本來是槍支愛好者,穿越之后又每天苦練,當然可以成為非常優(yōu)秀的鳥銃手。)
親自試驗,對無防護目標,在100步(120米)有一定殺傷力,在八十步(96米)開外能射殺目標,在五十步(60米)開外有致命殺傷力。
對棉甲等防護目標,在八十步(60米)能破甲,在五十步開外(36米)能射殺目,在三十步開外產(chǎn)生致命傷害。
對兩層棉甲等重型防護目標,在五十步開外(60米)開外能破甲,在三十步(36米)開外能射殺目標,十步左右(12米)能輕松射殺目標。
(西方人試驗,歐洲人胸甲騎兵所裝備板甲也不能抵擋40英尺也就是12米開外的發(fā)射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