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后堂,楊麟感到心情特別煩惱,擺弄身邊的鳥銃,鳥銃就是前世所說的火繩槍,國人喜歡叫鳥銃而已。
歷史上好像被燧發(fā)槍所代替,前幾天無意中看明朝人畢懋康所寫的《兵器圖說》就有這樣的圖案,也有這樣的制造說明,也特的讓陳懷西帶著工匠們制造。
但手藝這種事情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即便有圖紙,即便制造說明,真正要完成燧發(fā)槍制造也是耗時長久,更不要說大規(guī)模列裝部隊。
拿著鳥銃,楊麟一面思索著,一面進行簡單的瞄準射擊演練。
摸了摸,楊麟感到不對,怎么不到兩三天,這火藥又受潮了?四川地處盆地,一年四季天氣特別潮濕,這火藥用不了幾天就受潮了。
用手沾了一點火藥,火藥明顯受潮,粘在一起。若要避免火藥受潮,那就需要避免火藥之間若很多空隙,就要避免火藥與外面空氣接觸。
在前世好像是將火彈丸和發(fā)射藥裝在同一個紙筒內,裝填時將紙筒撕破(咬破),把發(fā)射藥和彈丸一塊裝入槍膛中去,既簡化了裝填過程,又保證了發(fā)射藥的定量裝填,但這好像也不能避免火藥受潮啊。
楊麟想了想,看來是推廣紙子彈了,但至少可以大大加快發(fā)射速度,在下大明戚繼光時期就早有了紙子彈的雛形,那就是將火藥先包好放入竹管之中,而紙子彈不需要用竹管,先將火藥與粘油的鉛丸包在牛皮紙袋中,發(fā)射的時候咬破牛皮紙,先倒入火藥,再放入鉛丸與牛皮紙之后,再點火射擊。
具體到放銃訣,過去是:
一洗銃、二下藥、三藥實、四下鉛、五送鉛、六下紙、七送紙、八開門、九下藥、十按火繩、十一聽令開火門,按火繩又是七個字,不利于記憶。
按照前世精益生產原理,放銃流程完全可以改為:一洗銃,二下藥、三下鉛、四下紙、五夯實、六開門、七下藥、八按火繩、九開火。
如此可見紙子彈大大簡化發(fā)射流程,減少裝填過程中錯誤,本以為是非常不錯的改進,讓護衛(wèi)長牛大勇率領三十個人操練。
眾人也頗為高興,大家在這后花園砰砰放射不停,誰料到連發(fā)十槍,居然有兩支鳥銃炸膛。
查看炸膛處看到明顯的黑色殘垢,與黃火藥完全燃燒爆炸不同,明末使用的黑色火藥燃燒化學方程式為:
2kno3+s+3c====k2s+n2↑+3co2↑
除了產生氣體氮氣與二氧化碳之外,不但影響爆炸效果(固態(tài)在狹窄空間內短時間轉化為氣體),還有硫化鉀這一固體殘留物,影響槍支性能。
使用紙子彈連續(xù)不斷發(fā)射,加大槍支使用,若槍支質量較差,或者污垢未清洗干凈直接放銃,將會嚴重影響槍支穩(wěn)定性,甚至造成炸膛。
鳥銃是一種輕型兵器,與西方中型重型火繩槍不同,西方重型火繩槍鉛子重量達50余克,而明末鳥銃鉛子重約3錢(約15克),這就是鳥銃不易炸膛,而西方重型火繩槍容易炸膛的原因。
大家最初本來頗有興趣,但看到鳥銃如此容易炸膛,大家頗不希望使用鳥銃。
看來歷史不是平行發(fā)展,特別是在科技萌芽狀態(tài)更是如此。
就像歷史上燧發(fā)槍用了兩百余年才能代替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