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尋思著,有這么多士兵在場,想必這兩人不敢私吞,就算是私吞也不至于這么難看,難不成這范家老爺子和他兒子都是清官?海瑞那種?如果真這樣,那真是罪過啊,自己居然害死了這么個清官。
其實并不是這樣,范家老爺子范永年雖然不是巨貪,但也絕對算不上是清官,之所以抄家沒抄出多少現(xiàn)銀,主要是他們的財產(chǎn)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著。
這年頭有錢人家大多不會將銀子存在家里,存在家里需要防賊不說,還不能產(chǎn)生什么利益,所以官宦人家但凡有些錢財,都投入到土地上面,大量購買田地。
購買的土地可以收租,產(chǎn)生利益,而且不用擔心被盜,而且還能升值,最關(guān)鍵的是官紳的土地是免稅的。
從明朝初期開始,就有官紳免稅的特權(quán),不過這個免稅并不像明朝后期這樣,只要是官紳,土地就全部免稅。
朱元璋這么吝嗇的皇帝,怎么可能會這么大方,朱元璋給官員的工資相當?shù)?,勉強餓不死罷了,而且貪污六十兩就剝皮實草,不可能會在稅收方面給這么大優(yōu)惠。
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規(guī)定,正一品的官員可以免農(nóng)稅三十石,按照當時一畝地三升三斗的稅率來算,差不多是九百畝地,而超過三十石的部分則一律正常交稅,頗有點后世個人所得稅的味道,而且官職越低,免稅額度越低。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官權(quán)利的增加,這個免稅額度就一提再提,到萬歷年間,免稅額度想必洪武年間,提升了差不多五十到一百倍,加上皇權(quán)不下鄉(xiāng),土地瞞報無法清查,差不多就等同于官紳全部免稅了。
而且因此興起了一陣“投獻”風潮,一旦某人考取舉人或者進士,他的親戚都會將土地投到他的名下,從而避免給朝廷交稅,只需要給這個舉人或者進士交一些地租就行,而這個地租遠低于朝廷稅收。
范進中舉雖然是小說中的故事,但是卻很有現(xiàn)實意義,試想一下,范進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一朝考取舉人,那么就會有大量的親戚將土地“投獻”給他,他瞬間從一個受人鄙視的窮光蛋,變成了萬人敬仰,而且錦衣玉食的舉人老爺,政治地位與經(jīng)濟地位的雙重巨幅提升,喜悅程度可比流浪漢中五百萬高多了,承受能力差點的話瘋了也不奇怪。
明朝末期,至少一半的土地都集中在官紳名下,而朝廷又無法從他們身上收稅,稅收就轉(zhuǎn)嫁到了其他農(nóng)民頭上,一有含在或者洪災(zāi)就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流民,甚至造反,陜西山西的流民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像王象春所在的王家一樣,有些錢財就各地購買田產(chǎn),王家根基在濟南府新城縣,但是在四百里之外的河間府吳橋縣野購買了田產(chǎn),還派王與謙到吳橋來看守,他恰好被逃跑路過的孫龍砍了。
范家的錢財,也是一樣,絕大多數(shù)都投入到田地之上了,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是還是有三千多畝,按照當前的田地價格,怎么也要個二三萬兩銀子,而地契被范家老爺子藏起來了,連管家都不知道,所以搜出來的現(xiàn)銀才八百多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