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師敏和王元平分手時,他在心里早已立下誓言,自己不混好了不再找對象??墒沁@話是沒法跟父母說的,只有先拖著了。
????想到這里他對父母道:“爸,媽,不是我不考慮,可您看現(xiàn)在我的工作正是順風(fēng)順水的時候。我想趁著這時好好做出一番成績來,然后再考慮個人的事。何況我現(xiàn)在才24歲,我想先等等再說。好媽媽,您就別催我了。您不知道大陽那里一堆事正等著我去辦呢。就是想處對象也得有時間啊”。
????李紅莉正待再開口,王可建搶先開口攔住她的話:“好,元平,這個事我們聽你的,以后不再催你了。但有一點,我們都這個年齡了。想抱孫子的心情你能理解。原來我和你媽想著趁我們年輕身體還好,你結(jié)婚有了孩子,我們也能幫你照看照看孩子,你們壓力相對能輕松一些”。
????一旁的李紅莉連忙點頭,接著要再說什么,王元平有些不耐煩的擺擺手攔住道:“爸,媽,我不是說了嗎,暫時我沒有什么想法。我的事你們就別操心了。好不好?您二老保重好身體就行”。
????王可建和李紅莉還是第一次見兒子在他們面前不高興,他的態(tài)度使得兩人不敢再提這個話茬,屋里沉默了下來。
????王元平有些后悔,不管怎么說,父母是為自己考慮。自己對待他們怎么能這個態(tài)度呢,太不應(yīng)該了。
????他有些愧疚的沖著父母道:“爸,媽。對不起!我說的話過重了,你們別在意啊,但我真的現(xiàn)在沒時間考慮,請你們諒解”。
????王可建和李紅莉?qū)σ曇谎?,老兩口笑了笑不再勸他?br/>
????王元平告訴父母這次在家可能會多住幾天再回大陽。王可建、李紅莉老兩口一聽很高興。王可建騎上自行車去海崖市場準備去買東西。
????一出門卻碰見了本村的支部書記。書記告訴王可建,剛才有個電話打到村里辦公室,是找元平的。聽說催他快回去,大陽那邊好像出了點事。
????王可建一聽不敢怠慢,連忙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王元平。
????王元平一聽愣住了,出事?能出什么事呢?
????屁股都沒坐熱的王元平,聽說鄉(xiāng)里出事了。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趕到村里打了大陽黨政辦的電話一問才知道??赡苁菣C械廠的事,是吳書記讓他們打得電話,具體什么情況他們也不知道,只是讓他們聯(lián)系經(jīng)委王主任。如果王主任已經(jīng)到海崖,那么機械廠的車會過來接他。
????從大陽到海崖近一百公里的路,王元平知道機械廠是個天津大頭車,估計來這里需要三個小時。他看了看表,已是下午兩點多。只好在家等吧。
????李紅莉一邊給兒子收拾著行李,一邊嘟囔著:“什么破事,還要那么急?你這剛回來飯都沒吃上口熱的,就跟著屁股后邊催,哪有這樣的領(lǐng)導(dǎo),待會來了我得說說他們.........”。
????王可建看兒子像熱鍋的螞蟻一樣,他怕李紅莉再這樣絮叨會使心煩的兒子更亂。于是,便打斷李紅莉的話道:“女人家就是能嘮叨,既然電話都打到這里了,那肯定是大事。大事能叫上元平,那是領(lǐng)導(dǎo)對他重視,你就別嘮叨了”。
????李紅莉狠狠的剜了他一眼,但也知道厲害關(guān)系,不再絮叨。
????王元平從放下電話一直在琢磨。到底會是什么事呢?如果事情不是很重要,書記不會那么不通人情,自己剛到家就讓自己馬上趕回去。可是有什么事會如此緊急呢?
????人身事故?設(shè)備事故?還是其它?
????他琢磨的腦袋疼也猜不出會是什么大事,只好焦急的等著。
????下午五點多,機械廠來接他的天津大頭車到了。除了司機以外,還有一個同行的,王元平一看,認識。是機械廠辦公室主任李平。
????見到他后熱情的說道:“王書記,我們來接您了”。
????王元平揮揮手,沖著司機小劉道:“幫我把這些行李拿上車”。
????小劉麻利的拿著行李,王元平告別父母,登上了大頭車。按他以前的性子早就按耐不住詢問什么事了,但如今他已經(jīng)沉穩(wěn)許多,他知道越是這時候越要沉住氣。
????領(lǐng)導(dǎo)嘛,就是有天大的事,也要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使別人猜不透你想得是什么。在經(jīng)歷這么多事之后,王元平也學(xué)會了。
????李平見他不溫不火,穩(wěn)穩(wěn)當當。全然沒有毛頭小伙子的樣子,心里暗暗佩服,怪不得提拔得這么快。確實有兩把刷子。直到車出了海崖李平看他的神色不錯,便試探著道:“王書記,咱廠里出了點事,是關(guān)于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問題”。
????王元平一聽是產(chǎn)品質(zhì)量的事,提溜的心稍微放下了一點。點點頭道:“哦,接著說”。
????李平告訴他大陽廠六月份,按河西訂單生產(chǎn)的五十臺中型平面刨出了問題,對方全部給退了回來。
????“全部退回來了”?王元平一聽吃了一驚,心想怎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質(zhì)量事故,五十臺中型平面刨啊,單純的物料采購價格每臺也應(yīng)該在兩千多,五十臺就是十多萬。不過還好,平面刨即使有質(zhì)量問題也不會是致命的,那么為何吳書記這么著急呢,他心里充滿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