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確認好各個鏡片的度數(shù)后,又重新做模壓器,以二十五度為一個單位做出二十八個不同度數(shù)的鏡片模壓器。新的鏡片經(jīng)工匠打磨拋光,做出一套標準度數(shù)的鏡片后,又用這些標準鏡片為模子做精細的模壓器,降低打磨的工作量。
最后二月十五日標準模壓器做好后,每個玉匠每個時辰可以磨出一副鏡片,五人每天可以做三十副眼鏡。
產(chǎn)品做出來了,李植就開始銷售了。李植在天0津衛(wèi)城的李家店鋪里,以十兩一副的價格出售老花鏡。
李植把老花鏡定在這個價格,一來是為了阻止其他人仿制。畢竟老花鏡的仿制是比較容易的,一副老花鏡使用的玻璃只有一套玻璃茶具的二十分之一,價格太高了就會有人用西洋玻璃來磨取仿制品,仿制品就無可抵擋,所以不能定價太高;二來李植也是希望更多的人來買老花鏡,擴大利潤。十兩說多不多,殷富人家的家主都出得起這個價錢。以這個價格出售,大明朝能買得起眼鏡的人家很多,老花鏡的銷量就會上去。
產(chǎn)品保密方面,李植通過控制鏡片的原材料保密。
市場上的無色玻璃基本上都是李家生產(chǎn)的。玻璃酒具的酒杯比較小,不可能用來磨玻璃鏡片。玻璃茶具的杯底可以磨成玻璃鏡片,倒是不利于眼鏡產(chǎn)業(yè)的保密。好在茶具銷量本來就不太好,李植干脆不再生產(chǎn)這種玻璃茶具了,從原材料上切斷其他工匠仿制玻璃鏡片的可能。
至于西方人跨越重洋運來的大件無色玻璃,那就價值昂貴了,用大件西方玻璃器皿來磨成十兩一副的老花鏡顯然是不劃算的。不把眼鏡賣到二十兩、三十兩的高價,成本都收不回來。
通過控制原材料,李植阻斷了其他人仿造老花鏡的可能。
李家在天0津的商鋪早已經(jīng)擴大了。如今店鋪兩邊的其他兩間店鋪也被李植買了下來,豪華裝修后看上去十分體面。李植在最東邊的一間店鋪賣肥皂,在最西面一間裝修最高檔的店面賣老花鏡。
所謂萬事開頭難,新產(chǎn)品最初的客戶總是很少的。李植在店鋪上面掛上大大的“包治老花眼”的錦旗,希望能吸引到最初的一批客戶。李植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等著這個產(chǎn)品慢慢發(fā)酵,為自己帶來利潤了。
####
丁有弟他爹希望還生個兒子,所以給他取了這樣一個傻名字。然而他后來真的有了一個弟弟,這讓他懷疑自己名字是不是真的有用。
他本是范家莊西邊六十里丁家村的農(nóng)戶,崇禎八年四月,聽說范家莊招人,他便來應募工人。他十分幸運地通過了操守大人叔叔李道的面試,進入了范家莊玻璃作坊做事。一開始他干的是點柴燒火,后來操守大人,那時候還是防守大人,讓他干采購,專門跑城西薛員外的店鋪買堿面,然后每燒一爐玻璃時候他就把堿面倒到坩堝里,每鍋九斤。
他就干這簡單輕松的活兒。
玻璃作坊第一座玻璃窯正式運轉后有十七名員工,窯頭蔡懷水帶著三個人負責燒熱爐子,三個人,包括丁有弟,分別采購貨物并且往坩堝里面加貨物,一個員工負責往沸騰的坩堝里加硝石,兩個員工負責往坩堝里加食鹽并且攪拌融液,一個人負責退火,四個人負責模壓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