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出使
眾臣和執(zhí)失思力退下。
李世民派遣了兩路使臣前去突厥。
一路為唐儉,出使突厥,接受頡利降唐一應(yīng)事宜;
一路為安修仁,去通知李靖,傳達李世民的旨意。
臨行前,李世民單獨召見了安修仁。
“此番傳詔給李靖,不要著急趕路,慢慢走,一個月內(nèi),不許抵達李靖的軍營?!?br/>
安修仁有些迷茫地看著李世民道:“陛下,這是為何?”
李世民板起臉斥道:“哪有那么多為什么,照朕說的去做便是!”
安修仁迷迷糊糊回去收拾行囊,看著安修仁一副哭喪著臉的樣子,唐儉疑惑的問道:“你這是怎么回事?”
安修仁躬身道:“唐大人,在下有些不解,陛下為何不許我早日抵達李靖李大將軍軍中!”
唐儉翻了翻白眼,有些恨鐵不成鋼的道:“你腦子里想得甚,這么簡單的問題都看不明白!”
安修仁非常委屈,他就看不明白。
唐儉嘆了口氣,說道:“哪有那么多為什么,你照辦就是?!?br/>
有些話不能明說,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br/>
無論江湖也好,廟堂也罷,都是一個講究規(guī)則的地方,任何人都無法肆意妄為,哪怕武林盟主,或者皇帝都一樣。
身為大唐皇帝李世民,他也有身不由己的地方,盡管他非常想拒絕頡利的投降,然而朝廷官員卻有很多愿意見好就收。
當(dāng)然并非這些官員的屁股坐歪了,跟李世民玩一出身在大唐,心向突厥的把戲。
只是,戰(zhàn)爭打的就是經(jīng)濟,打的就是國力,自從武德九年國庫被頡利一掃而空,李世民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底,打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
從河?xùn)|、河北、幽州、遼東,能征調(diào)的糧草和民夫,已經(jīng)征調(diào)的得差不多了,再征調(diào)就意味著要逼著百姓去死了。
所以,李世民身不由己,不得不采取計謀,假意愿意接受頡利的投降,卻密令李靖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來頂住壓力,這個壓力并非來自李世民本身,而是朝堂重臣。
李世民不想接受頡利的投降,又害怕他逃跑,先命自己前往白道面見頡利,穩(wěn)住他,避免他逃往漠北。
盡管此時天氣惡劣,嚴寒異常,突厥人如果北逃,寒風(fēng)和冰雪會殺死他們過半的人馬,只不過他們依舊可以活下去。
屆時,待到王師班師回朝,頡利又可以重拾舊部,那么,此次的心血又將付之東流。
**********
“其疾如風(fēng),侵略如火!”大概這就是唐軍此時的真實寫照了。
唐軍騎兵越打越多。
其實除了漢朝和唐朝,華夏民族在其他時代對上北方游牧民族,騎兵始終都是落下風(fēng)的。
這是農(nóng)耕民族的天然劣勢,不管騎兵怎么訓(xùn)練,騎術(shù)和箭術(shù)始終比不上,那些還沒有學(xué)會走路就先學(xué)會了騎馬的北方游牧民族。
事實上,即便是漢唐也是這樣,漢唐的騎兵對上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大占上風(fēng),是因為他們有大批屬國騎兵。
也就是從北方一些游牧民族藩國征召的騎兵,這些騎兵弓馬嫻熟,又裝備了華夏民族最為精良的武器,同時還對北方游牧民族慣用的戰(zhàn)術(shù)戰(zhàn)略了如指掌,同行是冤家嘛!
有了這些精銳騎士加上華夏民族雄厚的財力物力,以及那一批批名將那可怕的韜略,漢唐才將北方游牧民族打得哭爹喊娘。
到了宋朝以后,漢民族就再也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了,騎兵一直不如人,近千年來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