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這個考試時間上已經耽擱了,所以吳縣令也是要求要抓緊時間。
等考試一結束,就組織人開始閱卷。
通常來說,縣試應該由縣長大人親自閱卷,但是吳縣可是上縣,這次縣試可是有著上千號考生,如果全都有縣長大人來閱卷,那不知道要閱到猴年馬月去。
所以吳縣令早就安排好了人,向其它同僚借了些人,甚至本縣的教諭,訓導都借了過來,以求快速閱卷。
經過一晚上的緊張閱卷,這次縣試的閱卷工作基本上都完成了。
……
“縣尊大人請看,這次考試的優(yōu)秀試卷基本都在這里了!”
吳縣教諭拿著十來份試卷放在了吳知縣的面前,這次參考人數有一千人,能從中選出的十來份必定是佼佼者,可見競爭十分激烈。
這縣試雖然選拔難度不大,大部分人只是答題大概意思符合,文字流暢,基本都能通過,錄取概率大概在三四成的樣子,但是這前幾名那肯定是要真才實學的,做不得假。
為什么呢?
因為第一名就是所謂的‘案首’,縣試案首按照常規(guī)來說,府試、院試都不會讓他落榜,因為要照拂縣令的面子。
本縣令點了一個案首,去考秀才,你居然讓他落榜了,這不是打縣令的臉面嗎?
雖說府試,院試的主考官肯定比縣令的官級要大,但是這樣拂了別人的面子,總歸是不好的事情,這官場嘛,講究的是一團和氣。
所以對于這前幾名的名次,特別是案首,那可是需要真材實料的學問才行。
吳縣令看了看眼前的十來份試卷,每一份都拿起來細細品讀了一下。
縣試是縣令大人的主考,出來的人也算是他的門生,所以他也比較慎重,尤其是這案首人選。
“諸位怎么看,這案首該點誰?”
其中一人說道:
“這元文令的文章寫得不錯,結構工整,通篇錦繡,屬下看,當點案首!”
“這錢昊的文章也是不錯,在下以為也能點為案首!”
……
元令文是蘇社領袖元仁杰的同宗,元家在仕林、文壇等皆有著不小的勢力,按照以往的慣例
,往年的大多數都是出自元家。
那錢昊也不簡單,錢家乃是當地望族,從唐朝以來,錢家在江南一帶都是頗有名望,當然還有其他家族豪門。
好幾名閱卷都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基本上著案首要么就是文壇宗族之人,要么就是當地豪門之人,這也是以往的慣例,官府要在當地維持治安,肯定要跟這些大家族打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