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芍臉上并無急切的神態(tài),沉穩(wěn)地帶著朋友依次逛過去,直到走到那攤子前,才笑著跟攤主打招呼。
攤主姓趙,叫趙明軍,也認(rèn)識夏芍,見她來了就熱情招呼道:小夏,又看見你了。來來來,看看這邊,新上的貨,也許能有入眼的哦。
夏芍笑著點點頭,掃了一眼趙明軍比劃的區(qū)域,那只青花大盤正在他比劃的區(qū)域內(nèi)。
劉翠翠和杜平不懂行,就只站在后頭看。胖墩先蹲下身子將一只瓷碗上手把玩了起來,那只青花大盤,他連看都沒看。
二爺爺說過,80年代開始,景德鎮(zhèn)開始仿造元青花,這些仿品泛濫在世界各地,國內(nèi)更是重災(zāi)區(qū)。
胖墩自小就很崇拜周教授,但凡他說過的話,他都記得很清楚。
夏芍卻在此時蹲下了身上,目光正望向那只青花大盤,且細(xì)細(xì)觀察起來。
這只青花瓷盤稱得上是大盤了,直徑目測足有50多公分,飛鳳如意云頭紋,構(gòu)圖滿密,青白釉,青花發(fā)色藍中閃灰,品相完好。夏芍輕輕上手摸了摸,釉面似糯米感,盤底呈外側(cè)斜削狀。
趙明軍一見夏芍看上了這只青花大盤,就咧嘴笑道:小夏好眼光呀!這些年青花瓷可是收藏?zé)?,搞不好這還是元青花咧!那可稱得上是國寶了,哈哈哈!
他這一笑,旁邊的攤主也哈哈大笑起來,很顯然,他們是在開夏芍的玩笑,而且誰都不認(rèn)為這是元青花。
青花瓷器不是只有元朝才有,上至唐宋,下至明清,都有青花瓷。但卻只有元青花最熱,究其原因有三點:第一,元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短,瓷器相比起其他朝代自然就少的多。第二,明初時期,曾有一次毀瓷運動,砸毀了很多元瓷,使得元青花更加稀少。第三,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出于生活所迫,不少文人和畫家轉(zhuǎn)向民間手工業(yè)謀生,從而使得元青花的畫工和圖案比之前的朝代有了質(zhì)的飛躍!因而,只有98年歷史的元代,卻催生出了元青花這一奇葩,開啟了明清兩朝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說白了,元青花就是zhi量好,存世稀少,所以在青花瓷中最受追捧。
但正因為真品稀少,市面上又仿品泛濫,這才造成了藏家一見到青花瓷,直覺就認(rèn)為是新仿。這才使得明珠蒙塵,無人敢認(rèn)。
夏芍淡淡一笑,內(nèi)心卻有些激動。她這些年來,撿漏沒少撿,早就到了泰然處之的境界。但元青花真的是太難得了,至少這是她五年來第一次遇到!她不僅斷定這是元青花,而且還很有可能是官窯。
因為眼前這只大盤是飛鳳紋,而按照元朝律法,龍、麒麟、鳳、白兔、靈芝等,臣庶不得用。因而這種禁用紋飾一般是官窯器!
夏芍的記憶里,前世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曾在英國佳士得以2。3億的天價拍出,成為亞洲藝術(shù)品的天字第一號,震驚國內(nèi)學(xué)術(shù)界、藝術(shù)品收藏界和投資市場。
雖然在古玩行里,碗盤一類的器物身價比瓶、罐要低,但這是真品的元青花,而且還是大盤,身價也不會低了!
夏芍盯著手中的青花大盤,內(nèi)心已漸漸有了個成型的想法。
不過,她表面上卻神色不露,甚至露出個靦腆的笑容,趙叔就別笑話我了,這要是件開門,您指定連碰都讓我碰。所謂開門,乃是行話,指的是某一件東西毫無疑問是真貨。
哈哈哈。趙明軍哈哈大笑起來,你也算明白人??茨阏f話實誠,又在市場里學(xué)了幾年了,趙叔也就不和你云里霧里了。這物件來路不高,你要真喜歡,這個價你就拿去玩。
說著,趙明軍伸出兩根手指。
???兩百塊?一個盤子這么貴!我剛才看那個好歹是個鐲子,能戴,這么個盤子買回去能干什么?劉翠翠白眼一翻,杜平卻不說話,只是看著夏芍。
胖墩在一旁偷偷拉拉夏芍,遞給她個你真的要買?。康难凵?。
夏芍不理他,趙叔,您也知道我是學(xué)生,零花錢不多,我身上還真沒帶這么多錢。您也說了這物件來路不高,您就勻給我唄?說著,伸出一根手指。
趙明軍道:哎呦,這可不成。趙叔做生意也是要本錢的,你這殺的也太大了,我頂多給你讓半張,再不成我就沒辦法了。
胖墩繼續(xù)拉夏芍,夏芍卻是一笑,趙叔,您是不是能掐會算?。课疑砩线€真就帶了這么多,多一分也沒了。說罷,就掏出一百五十塊錢,付給了趙明軍。
趙明軍見了錢,笑瞇瞇接了過來,干你趙叔這一行的,自然是有些眼力的,比能掐會算差不了多少了,哈哈哈。
自然,趙明軍是不知道的,在他面前蹲著的人才是真正的能掐會算,且是玄門第一百零六代嫡傳弟子。
趙明軍把錢裝進了兜里,這物件農(nóng)村市場上上貨來的,收上來才花了三十塊錢,轉(zhuǎn)手就翻了幾翻。這物件要是個老藏友看上了,不找?guī)讉€朋友來幫著掌眼,輕易不會出手買下。所以說,學(xué)生的錢就是好賺。
趙明軍樂了,此時看著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將青花大盤用報紙包起來,放進書包里的夏芍,那眼神就像是在看一個冤大頭。
旁邊攤子上的攤主也望過來,有的搖頭有的不屑,卻沒人開口說話。
行里的規(guī)矩,交易后就不能再反悔退貨。
殊不知,夏芍此時內(nèi)心也是這么想的。
這一行考驗的就是眼力,賣漏了也只能怪自己眼力淺。就像周教授當(dāng)初撿漏的那塊端硯,雖然攤主賣漏了,后悔得要命,卻不能追回,因為交易已經(jīng)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