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熙元年,繼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熾離奇暴斃。
京城一片銀妝素裹、白幡飛揚。
紫禁城更是死一般的沉寂。
欽安殿外白茫茫跪了一大片大小臣工,殿內(nèi)跪著眾多妃嬪以及諸位在京的皇子和少數(shù)幾位近臣。
氣氛顯得十分嚴峻,緊張的氣息多過了悲傷。
張皇后神情嚴肅,看了一眼身旁的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黃儼。
黃儼慢條斯理地展開了一卷黃帛,咳嗽了一聲,提高了尖嗓中,宣道:“先帝遺詔。”
下跪之人個個雖然低著頭,卻都豎著耳朵聽宣。
“朕既臨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wù)從儉約?!?br/>
先帝遺詔短短幾句,而眾人卻沒有抬起頭來,繼續(xù)屏息聆聽,因為后面所要宣讀的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尤其沒有子嗣的妃嬪更是個個將心懸在半空中。
“先帝念世民勤苦,凡事儉約。然,不可使先帝獨寂往生。今擢: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充妃黃氏,五妃銜上恩久矣,賜自裁以從天上耶?!?br/>
大殿內(nèi)頓時一片嘩然。
有人如釋重負,有人失聲哭泣。
一直豎著耳朵聽宣的敬妃張氏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她是兩個月前才封妃,尚無所出,卻未在從殉之列,而已有三位皇子的郭貴妃卻出人意料地被賜令從殉。
郭貴妃頹然跌坐于地。
“啟稟皇后娘娘,太祖爺雖然有殉制在先,然有所出者不殉,兒臣母妃所出者有三,照例實不當殉。”
滕王朱瞻塏拉著衛(wèi)王朱瞻埏高聲稟求。
翰林學士楊溥亦上前稟道:“稟娘娘,郭貴妃乃出身勛舊,例不當殉。”
郭貴妃乃開國元勛郭英后人,當時并無子嗣的敬妃就是以出身于勛舊為由而免于從殉的,那么郭貴妃從殉就毫無道理。
每個人都抬眼盯著張皇后,在短暫的沉悶之后,張皇后冷哼了一聲:“出身于勛舊如敬妃者,例當不殉。而郭貴妃卻又有所不同,因承先帝多年獨寵,先帝情深意切不忍獨留郭氏,因而特賜郭貴妃隨侍天上。若不然,又何忍先帝往生孤苦凄涼?”
此言雖然強詞奪理,卻又教人無法反駁。
風光奢華只因盛世榮寵,而一載赴黃梁也同樣因為這份皇恩浩蕩。
當一切塵埃落定江山易主,郭貴妃便很清楚自己絕難逃厄運,然而她還是沒有想到,這一刻會來得這么快,張皇后甚至等不及日后慢慢地折磨她,而是迫不及待地賜令她殉葬。
也罷,如此干脆,也好過日后受人彘之苦。
郭貴妃緩緩抬眼,正好與張皇后四目相對,那肅然的臉上一抹唯獨她可見的冷笑從嘴角處浮起又努力地隱藏。
張皇后終于揚眉吐氣了。
“皇后娘娘……”滕王依然不甘心,做著最后的爭取,幾位大臣亦力諫,然而毫無用處。
年紀稍小的衛(wèi)王則跪爬到貴妃跟前,拉扯著她的衣角哭叫著:“母妃、母妃,孩兒舍不得你?!?br/>
“塏兒,諸位大臣,不要再豈求了?!?br/>
郭貴妃疼惜地摸著衛(wèi)王的頭,揚了揚頭,說道:“本宮愿殉?!?br/>
“母妃!”滕王喚了一聲,咬著雙唇?jīng)]有再開口。
事已至此,他又何嘗不知,這一切都是張皇后的操縱,憑他以及幾位大臣的勸諫都只是徒勞。
已是回天無力,又何必再低聲下氣?
郭貴妃款款掬禮,說道:“臣妾別無豈求,唯懇請皇后娘娘稍待些時候,準臣妾最后見梁王一面?!?br/>
張皇后的眉心重重地一跳。
此時雖然紫禁城內(nèi)均已在她的控制之下,但建文舊黨尚為禍京中,太子正與之奮戰(zhàn),外面的局勢并未明朗,這萬一先回來的是梁王,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
這也就是張皇后如此倉促地要置郭貴妃于死地的緣故,就怕夜長夢多啊。
張皇后嘆了嘆氣,堆下一臉慈悲來對郭貴妃說道:“哀家也想成全妹妹心愿,奈何先帝安靈升仙的時辰已到,不可因你而令先帝久候?!?br/>
小黃門捧著白綾在四位殉葬的妃子面前,妃子們哭得更大聲,麗妃精神崩潰跳起來就往殿外奔去,被小黃門捉回來押進了偏殿去。
黃儼親自捧著三尺白綾站在郭貴妃面前,眉眼盡力裝出的悲傷仍然掩藏不住勝利者的笑意,索性也不裝了,對郭貴妃笑了一笑,道聲:“貴妃娘娘請上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