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二層中堂,左右各置書案,東西相對,以入閣先后分左右入座。徐階左手、李春芳右手,郭樸在左,高拱在右。中堂里還擺著一張圓桌,為平時閣臣用餐之所。
郭樸和高拱從朝房出來,進了中堂,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尚書并錦衣衛(wèi)都督已北向列坐圓桌南端,李春芳也已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眾人見兩位閣老入席,忙起身施禮。剛坐定,徐階邁著沉穩(wěn)的步履進來了,尚未施禮畢,徐階一臉肅穆,道:“遺詔已宣示中外,作臣子的當竭力奉行。這是對大行皇帝的尊重,也是對即將繼位的新君的尊重!彼麙咭暳吮娙艘槐椋瑥男渲刑统鲆粡埜骞{,快速瀏覽了一遍,高聲道,“錦衣衛(wèi)都督朱希孝!”
“在!”高大威猛的朱希孝站起身答。
“緹帥,當速速領錦衣校尉,到西苑捉拿王金等一干方術道士,下鎮(zhèn)撫司羈押!”徐階以命令的語氣道,又轉(zhuǎn)向刑部尚書黃光升,“刑部當速立案審勘!這些方術道士,妖言惑君,進丹藥于先帝,不的,先帝靜攝有年,何以驟然駕崩?”
“元翁的意思是,先帝非善終?”高拱以質(zhì)問的語氣插話道。
徐階不理會高拱,舉手示意正要離席的朱希孝站住,說:“遺詔明言,建言得罪諸臣,存者召用,歿者恤錄,系獄者即先釋放復職。戶部主事海瑞,還有因論救海瑞而獲罪的戶部司務何以尚,正拘押在北鎮(zhèn)撫司詔獄,也請緹帥速傳令釋放之!”這才揮手讓朱希孝快去辦事,轉(zhuǎn)臉對吏部尚書楊博說,“吏部當速將嘉靖朝因建言獲罪的諸臣一一開列名冊,存者召用,歿者恤錄。”
“建言者,無不是忠君愛國的正直之士,今日得以撥亂反正,天下紳民能不加額?”李春芳慨然道。
“得此消息,存者能不歡呼慶幸?即使歿者,在天之靈,也當感佩元翁為之昭雪!”兵部尚書霍冀感嘆道。
“功德無量!”吏部尚書楊博說,“天下士人歸心矣!”
徐階得意地掃了一眼手中的文稿,繼續(xù)說:“遺詔明示齋醮、土木、采買等項勞民之事,悉皆停止,戶部當列出各項應停止的勞民之事上奏,昭告中外,迅疾停止!”
“紳民焉能不慶!”戶部尚書劉體乾贊嘆說。
徐階把手中的文稿揣入袖中,悠然地呷了口茶,又慢慢放下茶盞,說:“兵科都給事中歐陽一敬上疏,言及新皇登基賞軍之事,正好戶部、兵部尚書都在,不妨一議。”
李春芳道:“歐陽給諫奏言:新皇登基,自英宗始,照例賞賜三軍將士,例有定額;但大行皇帝登基時,照前例加倍賞軍。歐陽給諫建言裕王登基,當比照皇考大行皇帝成例,倍賞三軍。”
“歐陽給諫的提議甚好!三軍將士必加倍效死!”兵部尚書霍冀迫不及待地說。
“還輪不到你說話!”高拱一拍桌案,大聲道,“有些人,只知任恩,不體認時艱!”
朝野對徐階最大的非議,莫過于“只知任恩”了。對此,包括徐階在內(nèi)的在座諸公,自然了然于胸,是以高拱的話一出口,中堂里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賞軍是祖宗成例,高閣老何以動怒?”李春芳小心翼翼地說。
“新君登基賞賜三軍,是英宗創(chuàng)下的先例,大行皇帝因是外藩入繼大統(tǒng),遂決定賞軍倍于以前。”高拱粗聲大氣地說,“歐陽給諫何以專引大行皇帝之例,仍倍賞三軍?”
“有何不妥?!”徐階頭也不抬,甕聲甕氣地說。
“賞軍固然要賞,”高拱語帶激憤地說,“然則,按英宗至武宗時的賞軍之數(shù)辦,是成例;按先帝倍賞之數(shù)辦,也是成例,本是無所謂的!备吖昂攘丝诓瑁岣吡寺曊{(diào),“倍賞三軍當然最好,將帥無不念新君的恩澤,謝元翁的美意。然政府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一意任恩。請問諸公,內(nèi)庫、太倉,所存銀兩幾何?”他把目光轉(zhuǎn)向戶部尚書劉體乾,“大司農(nóng),你不妨說說看。”
劉體乾見徐階沉默不語,轉(zhuǎn)過臉來為難看著高拱,支吾良久,不知該部該接茬。
高拱忍不住道:“也罷,我來替你說!諸公可知,國庫僅存銀一百三十萬四千六百五十二萬兩!可是,諸公又知否,國家必須要花的錢是多少?”他伸出右手,掰著指頭計算著,“歲支官俸該一百三十五萬有奇,邊餉二百三十六萬兩,補發(fā)年例一百八十二萬兩,僅次兩項,通計所出需銀五百五十三萬有奇。如此算來,現(xiàn)存之數(shù),僅夠三個月之用!三個月后,該怎么辦,已是束手無策!若按元翁美意,賞軍之數(shù),又要四百萬兩!新君登基,按例還要蠲免天下錢糧,所收又少其半。內(nèi)帑空虛,高某愚鈍,不知這些錢,從何支之?”
“天下承平日久,國中尤其是江南甚為繁榮,財富日積月累,大大超過從前,”李春芳道,“既然先帝登基時可倍賞三軍,今次似可克服一時艱困,咬咬牙照例行之!
高拱沉著臉道:“江南繁榮倒是繁榮,財富倒也委實多過從前,但言朝廷則國庫空虛捉襟見肘;言民間則貧富懸殊富者愈富,與其咬牙倍賞三軍,莫如下功夫解決這個難題!”
徐階見閣臣在部院大臣面前爭論不休,也就不再沉默,清了清嗓子,緩緩道:“新鄭的話,沒有錯的。國庫空虛,捉襟見肘,確是實情。但我輩位在中樞者,每做一事,無小大,皆關乎大局,不能僅從財用角度考量。加倍賞軍之例乃先帝所創(chuàng),若無故停之,恐將士寒心,士林非議,這不是帑銀多少之事,實在關乎新君圣威,我輩不可不慎重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