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大風(fēng)嶺山脈,再越過圖瑪江,便算正式進(jìn)入雪國了。
兩千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被稱為北荒之地。
那時,大殷族也生活在中原,主要聚居在如今的大周北邊火土嶺一帶。不過大殷族人因其特殊的長相,與中原百姓始終無法親近,雖沒到水火不容的程度,但也算井水不犯河水。
破軍歷107年,神山發(fā)布勘亂書,列明大殷族人八項大罪。
狂妄、傲慢、貪婪、**、暴虐、懶惰、嫉妒以及最重要的瀆神之罪。
歷史上著名的八罪書發(fā)布后,便開始了長達(dá)三十年的兩族之戰(zhàn)。從此,在中原人口中,再沒有大殷族,取而代之的是沒有開化的暴民,直到兩千二百年前,中原名士胡雪在他的殺魔貼中第一次稱大殷族為魔族,這個稱呼才算定下來了。
魔族被驅(qū)趕過圖瑪江,最初幾百年,他們無力反撲中原,便在北荒扎根,歷經(jīng)百年建造出一座雪國。此后便是連年的邊境之戰(zhàn),大大小小無數(shù)次,直到今天。
雪國共有十七城,除國都大雪城外,余下十六座城池由大殷八部分治,每部兩城。
越過圖瑪江,再行五十里,便遇到第一座雪國城池,飛鷹城,由八部中的雄奇部統(tǒng)轄。
能作為抵御中州的第一城,飛鷹城有如銅墻鐵壁一樣的厚重城墻,墻外是兩丈寬的護(hù)城河,河內(nèi)養(yǎng)著一種名叫土龍的高階妖獸。
《百獸志》上說土龍有龍族血統(tǒng),身長三丈,四肢短小,背披堅硬鱗甲,上有尖刺。土龍為水陸兩棲妖獸,有利齒巨喙,擅伏于水,遇有獵物涉水,便會發(fā)動悍然一擊。
白小六與春曉趕到飛鷹城門時,先一步到達(dá)的秋霜已經(jīng)迎在門口,秋霜身邊站著一位裹著厚襖的大殷族老者。
白小六下車與老人見過禮后,一行人便進(jìn)入飛鷹城。
大殷族人口只有百萬,分布在廣袤的北荒之地,很好的詮釋了什么叫地廣人稀。飛鷹城常駐人口不足五萬,街道上異常冷清,馬車進(jìn)入飛鷹城,沿著中軸線上的跑馬大道行駛,白小六撩起車簾,看著車窗外白雪皚皚的城市,相比中原的熱鬧繁華,此地之荒涼讓人驚訝。
“初雪一至,日子便會一天天越來越冷,百姓們就更不愿意動了!”坐在白小六對面的老人說道,他說的是大殷官方的殷語。
白小六笑了笑:“據(jù)說幾年前貴族大帝下發(fā)了慈幼令,如今天寒地凍,大家都不愿意出門活動,正好在家閉門造人!”
老人對白小六能說如此流利的殷語略微吃驚,隨后笑道:“慈幼令一直都在,我族人口卻不見明顯增長,可見問題不是出在生不生上,而是能不能養(yǎng)的問題!”
白小六輕笑,不在這個問題上繼續(xù)深入討論。
大殷族的慈幼令實是鼓勵生育的政策,令曰生二胎者獎家禽兩頭,三胎者獎家禽三頭,并按月發(fā)放慈幼金,再多生者獎勵更多。
政策雖在執(zhí)行,但大殷族人口并未有效增多。實在是因為北荒氣候惡劣,土壤貧瘠,能生卻未必能養(yǎng)。
北荒的氣候是夏旱冬寒,每年夏天的旱災(zāi)與冬天的雪災(zāi)從不缺席,因這兩災(zāi)折損的人口每年都有數(shù)萬計。
馬車一路緩行,到了一棟豪宅前。
春曉、秋霜守在門外,白小六由殷族老人一路引著到了前廳。
“請白公子稍候,容老朽稟報家主!”
白小六微微頷首,目送老人離開后,才坐到廳中。
此宅建造依稀有中原風(fēng)范,前廳外便是大院,院子里沒有風(fēng)雅的假山魚池,鋪有青石板,兩邊放著武器架,架上擺著刀槍劍戟各色武器。
府上丫鬟穿著黑色窄袖長裙,恭敬的送上茶水。殷人都是尖耳碧眼,頭頂中線從鼻子到后腦勺都微微隆起,顯得腦袋很尖。
中原人說魔族頭有反骨,說的便是腦袋上這隆起的頭骨。
北荒物資匱乏,自然是喝不了中原的綠茶,茶碗里只是清水上浮著幾粒像是老鼠屎一樣的黑色谷粒,聞著倒是有一股清香,喝進(jìn)嘴里又覺得寡淡。
半盞茶后,老人回來了,又帶著白小六穿廳過廊到了書房門前。
老人做了個請的姿勢,白小六自己推門而入。
一位滿面黑須,身材魁梧的殷人坐在屋中茶幾前,面前幾卷攤開的書卷,背后整面墻的書架上約莫只有半璧書籍。
書,無論何種書,在北荒也算奢侈物。
殷人文化普及率極低,十個人里能找出一個識字的已算不錯。這幾千年,殷人都在忙著與天災(zāi)相斗,努力的生存下去,讀書識字對他們來說實在是無用之功。
也只有各部貴族才會注重這方面的培養(yǎng),所以在北荒能遇上一個讀書寫字的人,此人多半是出身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