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道不同
四輪馬車古已有之,羅貫中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諸葛亮坐的就是一輛四輪小車,由人在后面推著,跟后世的輪椅差不多。
不管是羅貫中是道聽途說還是杜撰,至少元末明初的時候是有四輪車這個概念的,無可奈何的是解決不了轉(zhuǎn)向問題。
大明的道路大多數(shù)都是三道溝,中間牛馬走,兩邊走車輪。這樣的道路即使是解決了轉(zhuǎn)向問題也根本不適合四輪馬車行走,想要有新的運輸車輛出現(xiàn),道路問題也需要解決。
大明所面臨的問題實在多的數(shù)不勝數(shù),想要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真的是千頭萬緒,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好在朱瞻基還年輕,從醒來開始他就加強了自身的鍛煉,以及改變了飲食結(jié)構(gòu),他懷疑老爹與自己都是死于心腦血管疾病。
朱棣哼了一聲說道:“你小子怎么滿腦子異想天開的事,若是一車能拉幾十萬斤那不成神仙了。”
“皇爺爺,我們不能不代表工匠不能,只要給工匠條件,工匠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從古至今哪一樣器物不是出自工匠之手,偏偏我華夏只重經(jīng)義,卻忽略這些實學,有道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可偏廢,經(jīng)學與實學也是一樣不可偏廢??!”
“太孫的說法臣不敢茍同,自古皆以經(jīng)學為天下第一顯學,什么時候奇技淫巧也能大雅之堂了?”楊榮立刻反對朱瞻基把經(jīng)學與實學并列的說法。
朱瞻基暗暗警惕,這位與自己就不是一路人,這是個守舊的既得利益者。
金幼孜對太孫的說法卻不置可否,并沒有做出任何表示。
朱棣看著朱瞻基問道:“勉仁反對,你拿什么說服他?”
“孫兒為何要說服他,每個人的想法都不盡相同,何必費力不討好去勸說假裝睡不醒的人。
實學真的是奇技淫巧嗎?從古至今哪一樣劃時代的發(fā)明不是實學的功勞,正是因為經(jīng)學一家獨大,才導致其他各學問都漸漸式微。
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學問發(fā)展的最好辦法。”
這話連朱棣都聽不下去了,直接斷喝道:“住口!一人一個想法,豈不是要天下大亂,殊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連這都不懂還妄談什么學問,滾出去!”
朱瞻基灰溜溜的出了大帳,這一刻他感覺自己前所未有的孤獨,明明是利國利民的好想法,為何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強烈反對呢?
這時的朱瞻基還是太過年輕,人生閱歷不夠豐富,雖然上天給了他一雙看透未來的眼睛,但是卻改變不了他年輕的心。
心中煩悶的朱瞻基想到未來的大寧可是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都,各種金屬儲量都非常豐富。
于是帶著隨營的懂探礦的工匠,開始沿著大寧周圍的山巒探查,若是能夠找到一處大型的銅礦,大明現(xiàn)在缺銅的狀況就會迎刃而解。
草原上有了礦山之利,自然就能讓朝野上下越來越多的人支持占據(jù)草原。幾千年來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就是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對于有朱瞻基這個作弊的利器,按圖索驥很快就在大寧附近找到了一處大型的銀銅伴生礦脈。
朱瞻基讓工匠們帶著采集的礦物樣本,返回大營面見朱棣。他想通過實際行動證明工匠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可是現(xiàn)實再次給了他當頭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