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題簡單之極爾,聽我詳細道來:”
????陳于泰話一出口,管紹寧臉色就不好看了,想自己堂堂榜眼,位列翰林院編修,出的題目居然如此不入你法眼,這不是狗眼看人低嗎?但管紹寧沒有出言指責陳于泰的狂妄無知,而是沉默著繼續(xù)聽陳于泰的高談闊論:
????“我煌煌天朝上國,雖然外有韃虜虎視眈眈,內(nèi)有流賊肆虐,但這都是因為天災(zāi)所致,等國家風調(diào)雨順,流賊自然消于無形,流賊一滅,我天朝就可騰出手來,一舉蕩平關(guān)外韃虜,韃虜只是疥癬之疾,不足掛齒。
????我朝此時使用的國策也是先攘外,后安內(nèi),皇上圣明。我看此國策甚好,韃子人少地窄,如何拼的過我煌煌天朝億兆百姓,咱們耗也耗死他。”
????陳于泰的詩詞歌賦還是極好的,可這時政之論就不是他的長處了。他的意思就是等天災(zāi)過了,流民自然就消失或者被剿滅了,然后朝廷就可以騰出手來一舉消滅關(guān)外的韃子,這絕對是癡心妄想。
????楊廷鑒對著陳于泰這樣的軍事白癡,也只能報以鄙夷的眼光,然后站起身來,先是對著管紹寧一禮,然后啪的一聲打開折扇,然后侃侃而談:
????“空言誤國之論爾,居然想著一舉蕩平關(guān)外韃子,關(guān)外韃子真的如你之所說的那么不堪嗎?他們也不會頻頻入寇,劫掠京師地區(qū)了。
????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等人早就試過了,在大明當前的國力和武力之下,根本無法一舉消滅滿清韃子,反而打成了持久戰(zhàn),大明每天花在遼東的軍餉就有七百萬兩之多,而大明的稅賦收入只有四百萬兩,光是遼東一地就拿走了全國的賦稅,還逼得皇上加征遼餉。
????這次我親自去了一趟山西,朝廷為了支持遼東戰(zhàn)局,把所有的銀錢和物質(zhì)全部投入到了遼東,而山西等地的官軍已經(jīng)有十幾個月未曾發(fā)餉了,很多大明官軍已經(jīng)到賣兒賣女的地步,以至于出現(xiàn)了眾多官軍從賊的事情,這無疑大大加強了流賊的戰(zhàn)斗力。
????所以你那個一舉蕩平關(guān)外韃子的策略的萬萬行不通的,肆虐的流賊降而復(fù)叛就說明他們不可能自動煙消云散,他們已經(jīng)變成大明的心腹大患。
????余以為,此時咱們應(yīng)該調(diào)整國策,先安內(nèi)在攘外,策略有三,第一就是全面開海禁,利用我朝天寶物華賺取洋人之銀錢,充實國庫,第二理鹽政,勿讓天下鹽稅流失,三清賦稅,此三策皆是充實國庫之舉,朝廷有錢才能整頓軍備,賑濟災(zāi)民,無錢是寸步難行啊!”
????“啪啪……啪啪……好……不愧是江南第一才子”
????楊廷鑒一說完,幾名裁判就為楊廷鑒鼓掌叫好。其實楊廷鑒也不敢說出那句“官紳一體納糧”的話來,這句話一出口,無疑是和所有的官紳為敵,在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前,那純粹找死的行為。
????陳于泰也明白楊廷鑒在剛才的分析上比他透徹的多,陳于泰天天都在研習八股,哪里有楊廷鑒這個后世穿越者的眼光,就算楊廷鑒說一半保留一半,都不是陳于泰能企及和仰望的,這就是差距,無法逾越的差距。
????幾名裁判小聲地討論幾句后,隨即宣布了結(jié)果,楊廷鑒第一局勝出,接著就是地二局:
????“第二題,抒發(fā)情懷詩詞歌賦一首?!?br/>
????這道題可是陳于泰的強項了,用一首詩詞來抒發(fā)自己的雄心壯志,平時陳于泰也做了不少,這一局陳于泰心信心爆滿,此局一定要把楊廷鑒給比下去。
????但上一次陳于泰搶先發(fā)言吃了虧,這次可就學乖了,而是主動讓楊廷鑒先請,本來楊廷鑒腹中還是有料的,做這樣一首詩詞來難度不大,可絕對沒有楊廷鑒從后世抄襲來的有氣勢,這首詞絕對氣勢磅礴,足以碾壓一切。
????管紹寧見陳于泰示意楊廷鑒先請,就隨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