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李兄大才,當為朝廷盡一份力才是?!?br/>
譚嗣同說完之后,便和魯正明一起期待的望著李陌。
面對著兩人期待的眼神,李陌心中還是有所觸動的,尤其是譚嗣同能拉來魯正明一起勸說他加入維新,說實話,李陌也挺感動的,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了。
要知道,李陌雖然沒有加入到維新派當中,但因為譚嗣同對他的青睞,以及刻意的拉攏,倒是讓他接觸到了不少的維新人士,哪怕是歷史名人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也是見到過真人的。
期間也不是沒有人,幫著譚嗣同勸說李陌加入,但都被他給婉拒了,而這些見狀也沒繼續(xù)邀請,反而是譚嗣同卻對他鍥而不舍。
人就是這樣,越是求而不得,越是想要得到,李陌之于譚嗣同也是這般。
尤其是往日里跟李陌交談時,所聽聞到的那些讓他耳目一新的話,更是讓他覺得李陌的與眾不同,有大才,所以才這么鍥而不舍的追著李陌不放。
而現(xiàn)在魯正明之所以會來,則是因為前段時間,李陌在喜來樂入獄后,不光是看穿了自己的手段,更是巧妙的借著這件應(yīng)該稱為“禍事”的事情,完成了另一件事,把壞事轉(zhuǎn)變成了好事。
這讓他覺得李陌的手段相當?shù)牟诲e,這借力打力,化兇為吉的手腕,用的就很好,而且本身的武力很是不錯,這樣的人若是能夠加入維新派,那定然是一員大將。
可李陌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之所以能夠說出讓人覺得耳目一新的話,提出發(fā)人深省的觀點,這并不意味著他就比這個時代的人聰明,他有多么的天才,而全是靠的在現(xiàn)代社會學(xué)到的知識。
至于魯正明認為他有厲害的眼光,和高超的手腕,那就全都是誤會了,他不過只是借鑒了一下劇情罷了,哪有那么厲害。
而且清朝的這幫當官的,可沒有一個是蠢貨,全都比猴還精明。
尤其是現(xiàn)在各種派別明爭暗斗,官員之間彼此算計頗深,他真要是混官場去,一點經(jīng)驗都沒有,說不得幾天下來就得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中,成為笑柄。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知道這維新派實在是難挑大梁,注定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罷了,真正能夠“挽天傾”的,不是他們。
正是心中有著這樣的認識,譚嗣同他們再一次的鎩羽而歸。
眼送著兩人離去,李陌相信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這兩人不會再來找自己了。
因為甲午戰(zhàn)敗,《馬關(guān)條約》即將簽訂,到時候會引起軒然大波,這個時機也正是維新派走到前臺最好的時候。
而一旦到了明面上,他們可就有的忙了,再像現(xiàn)在這般找自己一談就是半天的時間,可就沒有機會了。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當中,自黃海大戰(zhàn)北洋艦隊失利,近乎全軍覆滅之后,清朝又在遼東半島和威海衛(wèi)的戰(zhàn)場之中,接連戰(zhàn)敗。
這接連的戰(zhàn)敗,讓清朝再也撐不住了,不斷的通過其他列強從中調(diào)停,向日本發(fā)出“和談”的請求,可惜全都是被日本方面無視了。
此時的民間談及日本的時候,也不復(fù)以往的自信了,一個個跟霜打的茄子一般,蔫了。
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但清朝上下,全都知道,戰(zhàn)敗是不可避免的了,只不過事情總歸是有兩面性的,哪怕是壞事也是一樣,沒有完全的壞事。
起碼這場戰(zhàn)敗對于維新派來說,還是有很多好處的,這段時間,他們就很是活躍,準備著登上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