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你提供的《》小說(作者:四貝勒第六十六章何去何從(七))正文,敬請欣賞!
????康熙探究地看了胤禛一眼,道:“說吧。(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拾陸k文學網(wǎng))朕不怪你。”
????胤禛道:“兒臣聽師傅們教導說,文臣死諫而武將死戰(zhàn),自古讀圣賢書之人,無一不注重修身,要有諫臣名節(jié)。國有諍臣可以為鑒,皇阿瑪用人也一貫以其人清廉之名如何以為考核標準。此次郭琇參奏兒臣,雖說有些言過其實,但是,兒臣還是佩服他的膽識的,若是事君不誠,斷然不會冒此天下之大不韙而參奏兒臣?;拾斔傅那竺?,兒臣也不得其解,還請皇阿瑪教誨?!?br/>
????康熙聞言有些驚訝,疑道:“你是在為郭琇求情?為什么?”
????胤禛郝顏道:“兒臣覺得此人敢言常人所不能言,實在難得,倒不是因為他參了兒臣?!?br/>
????“如果以你為帥,擇將才之時,你認為是有膽有識好,還是單有血氣之勇好?”康熙突然問道。
????“自然是有膽有識好?!必范G被問得愣了一下,隨即脫口而出。
????“你還是紙上談兵,不僅要多讀些書,還要多多實地歷練才好?!笨滴跣Φ溃骸耙狼榫皠莶煌?,選擇當不盡然也。治國如烹小鮮,有時要急火猛攻,有時卻要微火慢熬。情、理、法三者皆不可廢。朕看,你對朕關(guān)于郭琇的論斷并不贊同,可對?”
????胤禛略一停頓,還是道:“請皇阿瑪恕兒臣魯鈍,兒臣確有疑惑。”
????“起碼你能對朕說實話。朕說過,不怪你。朕對郭琇有兩種看法:一是,單憑一時之勇,不顧及大局。郭琇身為臺閣大臣,就需要從朝局全局出發(fā),而非單看某一層面。以他參明珠為例,明珠固然是結(jié)黨營私,罪有應(yīng)得,然而,在他的參奏之中,羅列明珠罪款十余條,條條幾乎都是當誅之罪。而且,還同折參了明珠一黨幾十人,建議朕將這些人交部議處。明珠一直位居中樞,若是他真的如此不堪,而朕又重用了他這么長時間,那么朕成了什么?這就是于理不合。明珠上書房當差幾十載,也算是功勞頗多,若是真的殺了,朝臣雖不敢言,只怕也會存了帝心難測,人人自危的念頭,與情也不符。明珠經(jīng)營久已,相與的官員在京的,地方的一大堆,如果朕真的按照郭琇的建議,把他們都處置了,誰來辦差?空缺又有誰來補?郭琇受了法家的影響太深,嚴刑治亂世,而如今情景不同了?!笨滴跫认袷菍ω范G又像是對自己說道。
????胤禛若有所思的點點頭。而且他知道康熙還有一層顧慮,若是真的全部滅了明珠一黨,就會讓索額圖一派獨大,這才是觸動康熙心底最深處敏感神經(jīng)的。
????康熙接著道:“其二,你應(yīng)當聽說過: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目下官員,大多貪圖前程利祿,所以就貪贓枉法,為國之蠹蟲,也為朕所不取。然而也有些官員,貪圖的不是這些可見的利益,而是名聲。有欲,則不正,則不誠。郭琇,朕也有此顧慮啊。”
????胤禛道:“皇阿瑪,皇額娘,師傅都曾經(jīng)教導兒臣,要懂得事君父以誠的道理?!?br/>
????康熙道:“這就對了,存了這個心思,抱著要做名臣的念頭,就做不到以誠待君父了。朕所不取郭琇的,也就是這一點。他專撿大員要員,朕身邊之人,甚至皇子阿哥來參,很有些私意在里面了,好像無以不能為朝中第一名臣。再者,若是按照他所說的,朕身邊都是些奸臣佞臣,連兒子都是不法之徒,朕又能夠圣明到哪里去?朕要他這個名臣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