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陳留雖稱不上車水馬龍,但與吳良近些日子行軍路過的那些城郡相比,還是要熱鬧許多。
只不過戰(zhàn)亂時節(jié),走在街上的青壯年男子要少一些,大多是都是中老年、孩童或是婦人。
相較后世的朝代,漢代女子的社會地位還是不錯,不但可以外出經(jīng)商、務(wù)農(nóng),還可以協(xié)議離婚,若是寡婦也可以選擇再嫁,甚至一些士族女子若是有才,還有機會入朝為官,參預(yù)朝政。
其中東漢就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女文官,叫做“班昭”。
提起這個名字很多人或許并不熟悉,但提起她的一部作品,許多人立刻便會口吐芬芳——《女誡》。
“三從之道”、“四德之儀”、“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論調(diào)便是這位女文官率先提出,并且對后世的社會形態(tài)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沒想到吧。
率先考慮怎么壓迫女性的并非男性,恰恰也是女性……
“有才兄弟,看到前邊那面旗子了么,那就是鹽行?!?br/> 出來之后,尹健率先將吳良帶到了鹽行。
這是吳良的意思。
要過日子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吃喝拉撒的問題,吃還要排在首位,而談到吃便絕對避不開鹽,這玩意兒不但是重要的調(diào)味品,還是與健康息息相關(guān)的必需品。
“走著?!?br/> 吳良點了點頭,兩人一同步入鹽行。
“有禮了,客官您買鹽吶?”
見吳良身后帶著個兵士,原本神色冷漠的小廝連忙滿臉堆笑迎了上來,行為舉止中帶了些小心。
“只有這種鹽?”
吳良走上前去,看了看面前的幾口盛放鹽塊的大鐵盆,有些不太滿意的問道。
這種盛鹽的鐵盆在1997年才首次出土,被后世考古界稱為“鹽鐵盆”,古籍中多記載為“牢盆”,乃是東漢年間由朝廷特制的一種十分重要的煮鹽工具。
永和元年(公元84年),漢和帝上位之后暫時廢止了食鹽官營的法令,此后,朝廷仍主稅課,鹽業(yè)民營,直至漢末。
而“鹽鐵盆”便是朝廷管控私鹽產(chǎn)量防止偷稅漏稅的工具。
法令規(guī)定鹽戶必須從官府領(lǐng)取“鹽鐵盆”才可制鹽販鹽,并且盆盆皆需申報,杜絕偷稅漏稅的現(xiàn)象。
不過這并不是吳良關(guān)注的重點,主要是鹽鐵盆里的鹽塊實在是……
晶體中泛著深淺不同的黃色與褐色不說,還能明顯看到一些小石子摻雜其中,甚至能夠聞到一股濃烈的泥腥味。
其實小石子都還好說,大不了吃飯的時候小心一點,不要硌斷了牙便是。
但鹽塊中那些斑斕的顏色實在太夸張了。
這說明鹽塊中必定含有其他的物質(zhì)沒有處理干凈,倘若是硝磷鉀一類自然鹽中常有的物質(zhì),吃多了可是會要人命的!
而據(jù)吳良所知,漢朝的制鹽工藝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并且出現(xiàn)了許多鹽井,甚至之前因為官營過一段時間,已經(jīng)形成了一條產(chǎn)業(yè)鏈,再差也不該差到這種地步才是……
果然。
“自然不是,里面倒還有一些好鹽,客官請隨我來?!?br/> 小廝連忙指了指后堂,走在前面為吳良掀開簾子。
吳良來到后堂之內(nèi),又看到幾口鐵盆,這里面的鹽雖然也遠遠達不到二十一世紀那般晶瑩精細,但卻比外面的好了太多,至少沒有了那么嚇人的斑斕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