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百姓都緊張的看著劉鴻漸,他們知道,就算侯爺不收他們,也是情理之中,畢竟侯爺不是開善堂的,明明不需要那么多人,為何還要多此一舉,浪費許多銀子?
但所有人都希冀著、渴求著,畢竟這個冬季太難熬了。
營地前安靜的有些凝滯,劉鴻漸深吸了一口氣。
“民壯在原來基礎上加征一千人,算上會砌墻的共計征三千人,工匠擴征到五百人!”
“侯爺英明!”
“謝侯爺恩典!”
霎時間,凝重的氣氛被打破,四周皆傳來民壯和匠戶們的歡呼聲。
加征一千余人,意味著這里大部分人都能安然度過這個冬季了。
“別嚷嚷了,拿出你們的戶籍文書,都排好隊,排好隊!民壯到左邊,匠戶到右邊?!?br/> 營地前早已排好幾排文案,負責戶籍查驗和匠戶考核的,分別是劉鴻漸從戶部和工部借調(diào)過來的幾個主事。
而一應器械、磚瓦、糧食則直接找戶部購買,劉鴻漸是拿著銀票去的,把戶部尚書倪元璐樂的不行,直夸劉鴻漸體恤朝廷。
人員征集一直持續(xù)到黃昏,共征集民壯三千人,鐵匠、木匠、石匠、刀匠、鑄匠等五百余。
這三千五百人暫時安頓在千戶所旁邊,搭建帳篷居住。
當天晚上,劉鴻漸便公布了這些人的薪俸待遇。
三千民壯皆月銀五錢,五錢便是半兩,省著點用基本能滿足一戶人家度日,況且做工期間是管飯的,所有的民壯都很開心。
而匠人的待遇劉鴻漸并沒有定死,畢竟工種不同、能力也不同,定成死的不利于提高匠人的積極性。
自古以來匠人不受重用,唯有兩宋期間朝廷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那時中華大地曾涌現(xiàn)出一大批的能工巧匠,膠泥活字印刷術(shù)、冶金術(shù)、航海術(shù)、土木工程皆在兩宋期間得到飛速發(fā)展。
而到了明朝,匠人的地位每況愈下,生活也是慘不忍睹。
在劉鴻漸看來,一個民族要崛起,單單靠圣人教化是完全扯犢子的,教育是根基,但明朝的教育呢?
科舉制度之下,程朱理學大行于世,文人士紳天天之乎者也,侃侃而論,真正埋頭搞發(fā)明、搞創(chuàng)造、搞科技的反而連飯都吃不飽。
官僚、士紳、封建思想對工匠的歧視、壓迫和欺凌,導致明中葉以來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在畸形中發(fā)展,就是這個意思。
經(jīng)過慎重考慮,劉鴻漸暫時把匠人分級。
一級匠人,包括鐵匠、木匠、裁縫匠、石匠等在內(nèi)約三百人,月銀二兩。
二級匠人,包括鑄匠、土木匠等在內(nèi)約五十人,月銀四兩。
三級匠人,包括琉璃匠、刀匠在內(nèi)約三十人,月銀八兩,琉璃匠主要是考慮到以后玻璃的研發(fā)。
三級以上便是匠師,匠師暫時只把船木匠納入,月銀十六兩,他們的主要職責便是研制新式戰(zhàn)船,甚至戰(zhàn)艦。
但目前前來應召的匠戶中,竟然一個都沒有,大明禁海政策的實行,直接把幾代船匠的傳承攔腰斬斷。
匠師以上是大匠師,包括槍、炮、火藥的研發(fā),月銀五十兩。
再往上便是負責各工程整體督造的檔頭,由于沒有合適的人選,三大檔頭暫時由閻應元、陳明遇、馮敦厚這三個后勤能手負責。
三大檔頭皆直接向劉鴻漸負責,而我們的安國候劉鴻漸呢?負責出銀子!
每個級別由所屬匠人推舉出三個領班,開會時領班到場,負責收集和反饋所屬匠人的諸多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