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這就是朕為什么如此看重李重的原因
被李二說自己清閑,李重當然要狡辯一下。
不然這名聲壞了,可不好。
“其實臣一點都不清閑,每天都要想的事情有很多。”
“哦?比如說呢?”
“比如說,大唐什么時候,這關(guān)中的糧食就不夠吃了?!?br/>
長孫無忌覺得李重在扯淡,插嘴道:“這東西是能想得出來的?”
“當然能想得出來。臣預(yù)計大約在五十年后,大唐關(guān)中的糧食將無法供給關(guān)中的人口,到時候,要么依托漕運,要么遷都,才能緩解這糧食所帶來的危機。”
李重的話。
總是這么突然。
等眾人反應(yīng)過來后,長孫無忌也是道:“你怎么不說一百年以后?”
李重便道:“齊國公著什么急,我這都是可以算的。”
“那你說怎么算?”
長孫無忌氣急敗壞。
李重便道:“當年隋朝繁盛之時,為什么隋煬帝要修建洛陽宮,為什么要營造東都?”
“那自然是因為他貪圖享樂。”
長孫無忌理所當然地道。
“不對!”
李重道:“那是因為長安的糧食當時可能已經(jīng)不夠吃了,而洛陽身處天下中心,向來占據(jù)地利,各州各縣的所有東西,都能通過陸運、水運的方式運達洛陽,交通十分便利。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是桌子上有一碟糕點,而且糕點只有這么大,而人口,在國家安定之時,往往會不斷地增加,甚至?xí)q,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只認識到了,人口多的好處,因為人口多也就意味著賦稅多,賦稅多,也就意味著能收上來拿來享樂的錢糧變多,卻絲毫沒有看到人口多了以后,這糕點以后會不會不夠分。”
“一畝地最多能產(chǎn)多少石糧食?好一點的地,兩三石,貧瘠一點的,也有一石多一些,可這就是地里能夠長出來的糧食的極限,一開始人口少,可能五個人分五個糕點,五個人都能分別分到一個,可之后要是變成十個人分五個糕點呢?那就只剩下每人半塊糕點,要是十五個人,二十個人呢?”
“如今大唐還在開國之初,當然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不用幾十年,糧食不夠吃的情況,就會因為人口的快速增長而逐漸地出現(xiàn),到時候,好一點的年景,可能勉勉強強還能吃上糠,百姓只是面有饑色,可要是來個旱災(zāi)或者是栗米將熟而雨霖,糧食忽然減產(chǎn),那到時候就是人相食,死者相枕。”
“因此,縱使所有人都說隋煬帝是暴君,我還是不得不說一句,經(jīng)營東都,開通運河,這是一件可以澤國千年的大事,他的戰(zhàn)略眼光并沒有錯,只是他的方法錯了,他不應(yīng)該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代價,就是亡國。”
長孫無忌:“一派胡言!”
魏征道:“我倒是覺得,是有這么點道理?!?br/>
魏征看著桌案上并不存在的糕點,然后問道:“那你覺得,要如何解決這件事?”
李重:“簡單!用數(shù)學(xué)的方法來解決。人口的增長其實是可以預(yù)計的,只要民部的人認真去算一算每一年關(guān)中新增加的人口,再對比上一年,就會發(fā)現(xiàn),雖說這個增長的數(shù)字不完全一樣,但是,它總是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nèi)可以看作是不變,也就是今年增加多少,明年大概也能看出來會增加多少,在數(shù)學(xué)中,有一種最簡單的分析方法,叫做線性回歸,便可以擬合這種情況。預(yù)測出多少年后,大唐能有多少的人口,再對比關(guān)中土地糧食產(chǎn)出的極限數(shù)量,便能算出到底需要多少年,關(guān)中便會出現(xiàn)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