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暫時安定了下來,但凡是有點眼光的人心里都清楚,大漢是不會允許原本一個完整的天下被長久的割據(jù),天下一統(tǒng)依然是遲早的事情。
袁熙、孫權(quán)、劉備三個站在朝廷對立面的當事人為了茍延殘喘,不得不另謀良策,希望可以拖延朝廷出兵的時間。這是無奈之舉,正面剛不過朝廷,可不就只能另辟蹊徑了嘛。
孫權(quán)本打算利用刺客攪亂朝廷內(nèi)部,人人自危之下便沒精力來找自己的麻煩了??蓻]想到他剛有了這個念頭,打算先拿孫策開刀,就被劉協(xié)讓人警告了,不得不偃旗息鼓,暫時中止了原定的計劃。
相比起朝廷如今的龐大情報網(wǎng),無論是袁熙、孫權(quán)還是劉備,那做的是遠遠不夠。一來是劉協(xié)下手早,二來則是孫權(quán)、劉備手中可用資源有限,就算想要學習劉協(xié)花費大量金錢在情報這方面也沒那個實力。而河北的袁熙相比起劉備、孫權(quán)來情況要好得多。袁家四世三公,袁紹獨占河北獲得了河北世家的絕大多數(shù)擁護,也正是因為這份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讓河北如今成了唯一可以與朝廷相抗衡的存在,這或許也是為何審配走時敢擺諸葛亮、顧雍一道的底氣所在。
一旦朝廷用兵,僅憑劉備、孫權(quán)的實力完全無法獨立抗衡,哪怕是孫劉聯(lián)手,也僅僅只是將敗亡的時間往后稍稍推遲,只有袁熙伸出援手,才可能保住孫劉兩家。禮下于人必有所求,河北有恃無恐,自然不在乎劉備、孫權(quán)心中所想。
為了抗衡朝廷將來的發(fā)難,袁熙對壺關苦心經(jīng)營,大批物資被運送到了壺關。為了能夠得到援手,袁熙更是與北方烏丸人加強聯(lián)系,希望將來可以從烏丸借兵對抗朝廷。以前河北還有一個遼東公孫度在背后牽制袁熙,但自公孫度被滅以后,河北袁熙獨霸幽冀,實力恢復的很快。
不過這不表示袁熙就沒有了后顧之憂,遼東公孫度亡后,原本依附公孫度的位宮率眾搶占樂浪、玄菟二郡,當時袁熙為防備大漢無暇他顧,便沒有理會。而位宮在得了樂浪、玄菟二郡后尤不知足,遣使至長安請求大漢天子再贈帶方、遼東二郡。
不過位宮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大漢天子劉協(xié)一點都不糊涂,更沒有被位宮承諾愿意在大漢攻打河北時出兵夾擊袁熙的提議所誘惑,言辭拒絕了位宮的請求的同時,更要求位宮立刻交還所占的樂浪、玄菟二郡,否則后果自負。
位宮自恃天高皇帝遠,大漢天子拿他沒轍,對大漢的要求置若罔聞,轉(zhuǎn)身便去找袁熙結(jié)盟??勺屛粚m沒想到的是,袁熙同樣也沒把他們這些化外蠻夷放在眼中,與朝廷的處置一樣,除了留下一個帶傳口信外,剩余的使者全被砍下腦袋作為對位宮異想天開的回復。
位宮大怒,可又不敢發(fā)兵招惹強大的大漢,只能生生忍下這口氣,利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一番后繼續(xù)做他的土皇帝。不過他這個土皇帝的好日子也快要做到頭了。在他派使者有意與袁熙結(jié)盟遭拒以后,袁熙便將位宮視為了必除的目標。烏丸人蹋頓向來對袁家馬首是瞻,袁熙只是拿出了一批糧草,便讓蹋頓對位宮猶如殺父仇人。
若不是位宮擅長打游擊戰(zhàn)與蹋頓在群山中周旋,此時說不定位宮的人頭已經(jīng)叫蹋頓送到了袁熙的面前。
而這還不是讓位宮最擔心的,就在他為蹋頓的攻勢感到焦頭爛額的時候,一個更不好的消息送到了他的面前。據(jù)可靠消息,在帶方郡的外海,發(fā)現(xiàn)了帶有大漢旗幟的戰(zhàn)船。位宮大驚失色,他沒想到大漢的動作會這么快,本以為離得遠,自己占了帶方郡就占了,卻不想占了還沒一年,大漢的戰(zhàn)船就出現(xiàn)了。
位宮有些慌了,但生活在那邊人似乎天生就有個壞毛病,不知天高地厚。明明都已經(jīng)叫烏丸人像攆兔子似的在山中亂竄,還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有能力戰(zhàn)勝漢軍。真不知道他們的底氣來自哪里,謎之自信啊這是。
很快,位宮就為他的自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帶方郡,大漢的十艘戰(zhàn)船靠岸,負責留守的位宮親信不知死活,竟敢率眾出城一戰(zhàn),試圖將登陸的漢軍趕下大海。只是等到漢軍在岸邊擺開陣勢,殺來的三韓人立刻便膽寒了。相比起全副武裝的漢軍,他們身上的披掛用寒酸二字來形容都算是客氣。
孫策一馬當先,隨同一起出征的曹彰、關平、張虎、徐蓋等人更是身先士卒,在岸邊大敗敵軍后乘勝追擊,一舉便收復了帶方郡。
消息傳出,舉國震驚。尤其是江東孫權(quán),更是一夜三驚,停戰(zhàn)不過一年的光景,大漢的水軍已經(jīng)有了渡海作戰(zhàn)的能力。既然能去帶方郡,那想從海上攻入江東想必也不是什么難事。
原本孫權(quán)主要將精力放在長江,畢竟長江天險,只要守住了長江,就可以保證江東的安全。但現(xiàn)在看來,僅是保住長江天險還不夠,必須要防備漢軍自海上殺入江東。軍事需要調(diào)整,這是費時費力的,但不做又不行。
為了確保沿海的安全,孫權(quán)下令督造五艘樓船準備出海尋找適宜屯兵的海島,防止?jié)h軍神不知鬼不覺的接近江東的沿海。不想新打造好的樓船到了海上以后沒過多久就翻覆了。事后孫權(quán)知道這是樓船的設計不合理,船底吃水太淺,結(jié)果受不住海風的吹打,失去了平衡才出現(xiàn)翻覆,只需將船底原先的平底改成尖底,增加吃水深度,便可以避免出現(xiàn)翻覆的情況。
但讓孫權(quán)感到憂心的是就在樓船翻覆不久,江東便開始出現(xiàn)謠言,說是江東孫氏逆天而行,是遭了報應。
謠言止于智者!這話雖然沒錯,但這世上的智者還是只占少數(shù),更多的還是那些聽風就是雨的愚夫愚婦。孫權(quán)下令逮捕那些造謠傳謠者,可這樣一來反倒顯得做賊心虛,坐實了先前謠言中的說辭。
也就在孫權(quán)為謠言感到焦頭爛額的時候,荊南的劉備也沒閑著。早在一年前與朝廷達到停戰(zhàn)以后,劉備就仿佛想通了一般,不再對獨占荊州心存幻想。在諸葛亮回歸以后,劉備這一年來便將主要精力放在交州,甚至交州更往南。
那些常年生活在密林中的土著算是倒了血霉,為了加快自己的發(fā)展步伐,劉備撕下了仁厚的偽裝,對那些土著發(fā)起了掠奪。以沙摩柯的五溪蠻為先鋒,四處征討交州以南的土著。仿效江東對待山越的做法,編戶為軍,成立蠻兵。
在沒對那些土著下黑手之前,劉備軍中的兵馬有八成是漢人,只有兩成是蠻兵。但在劉備放開了手腳以后,僅僅這一年光景,劉備的兵馬比例已經(jīng)變成了各占一半。雖然兵力得到了大幅的增長,可所留的隱患也讓本就對此持反對意見的諸葛亮感到憂心忡忡。
只是劉備對諸葛亮的勸說充耳不聞。此時的諸葛亮可不似演義中所說那樣深得劉備重用。三分天下的失敗,讓劉備并沒有完全信任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干的確不如他在內(nèi)政方面拿手。
諸葛亮這人最大的優(yōu)點便是謹慎,事無巨細,這樣的人留在后方主抓內(nèi)政是把好手,能力甚至可以與荀彧不相上下。但諸葛亮最大的缺點同樣還是謹慎,打仗向來是以正合,以奇勝,想要打勝仗,不冒點風險怎么行??芍T葛亮做事往往要有十成的把握才會去做,這也就導致喪失了許多的戰(zhàn)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