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拳是傳統(tǒng)武術(shù)的一種老講究,師傅為徒弟講授拳法來龍去脈,交徒弟練法基礎(chǔ),從此之后本門之中再填一徒,傳承武脈。
而徒弟自此要奮勇精進,不墮師門的威名,自此就算入了門了,可以自稱為某師之徒。
至于拜師儀式,卻是只有真?zhèn)鞯茏硬艜k的,要廣而告之,意思是從此我門下再填一徒,望諸位同道多多照顧提點。
所以說開拳與收徒一個是對內(nèi),一個是對外,終歸還是收徒的意思。
孫祿堂站在王學斌面前雙目如電般緊緊地盯著他,說道:“為師幼而失學,即喜習武事,并非圖猛力過人之勇,只求有益衛(wèi)生之功。習武即今五十余年,身兼形意、太極、八卦之要,今承祖師之賢德,為爾略述!
“王學斌”
王學斌聞言面色肅穆,上前抱拳拱手呼道:“弟子在!”
孫祿堂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xù)說道
“形意者,內(nèi)含無極、太極、五行、八卦起點諸法。
探源論之,彼太極、八卦二門及外家、內(nèi)家兩派,雖謂同出一源可也。
后世漸分門類,演成各派,實亦勢使之然耳。
形意拳創(chuàng)自達摩祖師,名為內(nèi)經(jīng),至宋岳武穆王發(fā)明后,元明二代因無書籍,幾乎失傳。
當明末清初之際,有蒲東諸馮人姬公先生諱際可,字隆風,武藝高超,經(jīng)歷有年,適終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譜數(shù)編,融會其精微奧妙,后傳授曹繼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要西科武試聯(lián)捷三元,供職陜西靖遠總鎮(zhèn)者是也。
先生致仕后,別無所好,惟以平生功夫授人而娛余年,以技傳戴龍邦先生(山西人)。
戴龍邦先生傳李洛能先生(直隸人)。李洛能先生相傳郭云深(直隸人)、劉奇蘭(直隸人)、宋世榮(直隸人),車毅齋(山西人)、白西園(江蘇人)諸先生。諸先生各收門徒,郭云深先生傳李魁元、許占整諸先生;劉奇蘭先生傳李存義、耿繼善、周明泰諸先生。
為師侍李魁元先生為師,從學數(shù)載。所學乃成!
孫祿堂說著,起勢擺了一個三體式的樁,雙手一只懸于眼前,一只沉于丹田,雙腳開闔,左腳前探,右腳扣地,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一派宗師氣概。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體,而這形意拳中萬法出于三體。”
說著前踏一步,右手劈出,然后回身踏了半步,換手一拳崩出。
又介紹道:“形意拳脫槍為拳,又分為內(nèi)家五行拳與外家十二形拳,五行拳講究內(nèi)勁,有劈崩鉆炮橫五種勁道!
說完又是三拳打出,一鉆一炮一橫,練完收勢起身,繼續(xù)說道:“十二形拳有龍形、虎形、猴形、馬形、鼉(tuo)形、雞形、鷂形、燕形、蛇形、鸌形、鷹形、熊形這十二形拳以五行拳為基礎(chǔ),實為技擊之法,為護身之用,暫不為敘。”
然后孫祿堂又復起勢,一手前伸,掌心朝前,一手掌心向下,腳踏趟泥步,一步一頓的演示八卦掌。
“八卦掌,內(nèi)含易理,不知何人所創(chuàng),始聞于董海川先生得授于異人,后董先生傳于程先生延華,為師因研習拳中易理,經(jīng)郭師舉薦,同程師學習八卦掌,習得死步、活步、變化掌、穿掌等技藝,又承蒙先生授得八卦拳理法及點穴、輕功、八卦劍、七星桿等絕技,終究未得真?zhèn),所幸有形意拳為底,補全了這一路拳法,因區(qū)別于八卦門真?zhèn)魅,故自謂孫氏八卦掌。”
一邊說,一邊腳踏趟泥步,抽撤連環(huán),一邊雙掌順逆和化,讓人目不暇接。
起身收勢孫祿堂回身問道:“我剛才說的你可曾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