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靈帝是昏君、十常侍為大奸大惡之徒的結(jié)論,實則與事實不符。究其緣由是有史以來,文人一直把持治史,骨子里自然而然為文臣說話,將靈帝與宦官寫成導(dǎo)致漢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而深層次的原因卻很少有人提及。
????十常待本是閹人,身份低賤,本身又無后代,不會對皇家產(chǎn)生真正的威脅,又唯皇帝之命行事,應(yīng)該說是皇帝的代言人。十常侍之所以權(quán)勢滔天,是因為靈帝政治斗爭不斷取得勝利,因而分出不少權(quán)力移到內(nèi)宮。靈帝視張讓、趙忠等常侍為臂助,實是無奈之舉,若非被士人集團逼得無路可走,又怎會出現(xiàn)如此怪現(xiàn)象?
????世族大家在朝廷根深蒂固,同氣連枝,相互聯(lián)姻,勢力大得讓人難以想象。黨爭明面上是內(nèi)侍取得勝利,實則背后的指揮官靈帝受益最大,這次利益集團之間的爭斗,因為士人集團失敗,史書上便稱其為“禍”。靈帝剛登基時,是以一己之力對抗世家大族萬萬之眾,扶持內(nèi)侍逐步奪取上層權(quán)力的人,又豈是心思簡單之輩?史書記載,靈帝死前,統(tǒng)治階級上層三大力量,一是以何進為首的國戚,把持軍權(quán);二是以袁家為首的士人集團,把持部分朝政;三是十常侍為代表的內(nèi)侍,把持宮中禁衛(wèi)、內(nèi)府和部分朝政;三派實力相當,朝堂勢力分布比較均衡。應(yīng)該說靈帝并非沒有心機,而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只是大漢弊端已重,朝堂權(quán)力平衡僅能維持現(xiàn)狀,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后問題越來越嚴重,黃巾之亂將大漢的社會矛盾徹底引爆,一舉壓垮了搖搖欲墜的大漢帝國。
????歷史上何進實在是個最大的笑話,靈帝扶持他用來對抗世家大族,在最后關(guān)頭卻被世家大族利用,因為皇儲一事與內(nèi)侍勢力互毆,最終兩敗俱傷。而另一派系世家大族的代表文官勢力,也未得到什么便宜,因為沒有兵權(quán),讓奉何進之命帶兵進京的寒門武將董卓,用蠻橫的武力將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應(yīng)當說,靈帝駕崩前朝堂相互制衡的三大勢力,在其駕崩以后因為內(nèi)斗損耗太大,都敗得一塌糊涂。
????從歷史記載認真分析后還原真相,才能得出靈帝并非庸人的判斷。趙忠為靈帝重用,倚之與朝臣對抗,又豈是易與之輩?趙忠了解靈帝性格,提及這件事情之時,不斷觀察靈帝神色,卻不敢輕下斷語。
????靈帝心思轉(zhuǎn)動,明白趙忠提起青州神童,并非為其討要好處,而是想族滅其家。靈帝問道趙忠青州神童有何仇人,趙忠早就有所準備,不去回答此事是真是假,只是建議靈帝允許他派人打聽。其間對答,雖是廖廖數(shù)語,卻是各自動了不少心思,姜述的小命在兩人交談之時搖搖擺擺,倘若靈帝一個不慎,被趙忠糊弄過去,輕易發(fā)話誅族,姜述在這個世上,落荒而逃就成了唯一宿命。
????幸虧靈帝剛剛激情過后,心底清明,明白涂高一說九成九是假。靈帝罕見得費心琢磨一會,便將趙忠的心思瞅得明明白白,若讓趙忠派人調(diào)查,最終結(jié)果不言而喻,不出意外必會按照趙忠意愿稟報上來。
????所謂帝心難測,靈帝想通其中蹊蹺,當然不會沿著趙忠思路行事,吩咐道:“宣中旨,召青州姜家子入宮見駕?!?br/>
????趙忠知曉此事再不能多言,躬身下去準備中旨。趙忠出殿以后,靈帝冷笑一聲,讓人傳召張讓過來,安排他幾件事務(wù),又仔細叮囑一番。
????孔融府上此時高朋滿座,二十余位騷客文人匯聚一堂,正在高談闊論。河北名士辛評此次受邀來北海小住,昨晚剛到,孔融今日辭了公務(wù)在家陪同。辛評聞聽孔融講述姜述論道一事,口中不言,眼中卻露出不信之意,孔融也不多言,讓書童取來文稿,讓辛評過目。
????辛評閱完,撫手問道:“果然是好才情。此言為何人所錄?”
????孔融笑道:“當初鄭玄先生也在,此稿是其弟子孫乾整理?!?br/>
????辛評嘆道:“原本以為少年或有聰慧者,卻不料竟有這般天才,小小年紀見識如此老辣獨到,讓人嘆服。”
????眾人見狀,索來稿件傳閱。正在此時,下人送來一張名刺,孔融打開一看,不由大喜,笑道:“剛才尚在議論姜家子,如今卻到了門前?!?br/>
????說完竟然親去府門迎接。眾人聽說傳言中的姜家子到了,皆心生好奇,隨在孔融身后,都想先睹為快。來到府門口,只見府門前立著十余人,為首一位十歲上下的少年,穿著考究,面目俊俏,風度不凡。十余位彪悍護衛(wèi)牽馬排在身后,甚是整齊,一見便知是大家子弟。
????姜述見孔融親自來迎,連忙上前施禮:“小子見過大人,大人如此厚待,卻讓小子受寵若驚?!?br/>
????孔融笑著上前,拉著姜述,環(huán)視眾人,笑道:“此便是本官小友姜述,此子大才,可為本官之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