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曾這次的計劃,是希望利用紅樹林植物,煉制出一批適合華國近海海域的特殊植物。
普通的紅樹林,通常生長在海陸交界的灘涂淺灘地區(qū)。紅樹林的分布,隨著緯度降低,日均溫升高,生長情況逐步良好。
這些紅樹林植物在高鹽分的環(huán)境中,又被譽為海洋籬笆,海洋衛(wèi)士。
歷年來,許多次海洋帶來的自然災(zāi)害中,被紅樹林保護的村莊,通常保存最好,人員損失最低。無論是海嘯還是颶風(fēng),有紅樹林地帶為當?shù)鼐用竦謸趿俗蠲土业囊u擊,就算處在風(fēng)浪襲擊最猛烈的地帶,依然保持安全。
林曾選擇紅樹林植物,作為第一次試手煉制的巨化植物,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
首先,經(jīng)過煉制的巨化紅樹林植物,能在華國近海海域,形成大面積的天然植物群島,不僅能為大量海洋生物和鳥類提供物質(zhì)豐富的棲息地,也成為華國海洋的第一道保護欄。
這些巨大的植物島嶼,擁有比普通島礁更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配合其他特殊植物,人類能在植物島嶼上正常生活居住,進行日?;顒?,建立軍事基地,小型村鎮(zhèn),完全沒有問題。
華國近海海域的海洋深度不高。
渤海平均深度18米,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面積不超過30米。
黃海平均深度44米,最大深度位于濟州島北面,為140米。
東海深度在70-200米。
南海平均水深在1212米左右,近海大陸架上的海域深度更淺。
目前林曾煉制的這批紅樹林植物群種子,能夠在兩三百米左右的海洋生長,足以在華國周邊一帶形成數(shù)量眾多的植物島嶼。
這些植物島嶼,不僅能夠讓華國的海洋勢力對外擴張,提高近海海域的利用率,同時還能緩減富營養(yǎng)化的近海海水,保護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
林曾打算第一批紅樹林島系植物,就在朵瑙山基地附近種植,為朵瑙山附近的海洋農(nóng)田,提供海面穩(wěn)定的島嶼基地。
這也是林曾選擇將第一種巨化植物種植在海洋上的原因。
華國城市中,可供巨化植物生長的空間十分有限,而若是選在偏僻地區(qū),巨化植物的利用價值未必能得到體現(xiàn)。
因此,不如將巨化植物種植在近海附近,通過更迅速的海洋交通,反而能夠幫助近海城市,拓展出新的島嶼空間。
海面寬闊,一棵桐花樹幾千平方米的占地面積,并不起眼,成片生長,形成大型島嶼,也不過是空曠海面上的一個小小位置。
林曾將八種紅樹林島系植物,取出一半,準備交給朵瑙山種植基地。
除了形成植物島嶼骨架的桐花樹,還有其他植物,豐滿紅樹林植物海島的結(jié)構(gòu)。
比如,以白骨壤為原生植物煉制的巨化白沙藤,擁有與巨化桐花樹相似的巨大根系,但海面植株卻藤枝細長,葉片細碎如白沙,海綿生長高度只有三到五米,盤繞在巨型桐花樹根部上方,只要稍加平整,就能形成夯實的白沙藤地面。
還有一種名為圓茄巨木的植物,原生植物是普通的秋茄樹。它沒有煉制出發(fā)達的根系,而是依附在巨化桐花樹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