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天正問系統(tǒng)要了下菜的歷史。當(dāng)時的重慶卻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瀘州就大多了。這種食俗沿襲而下,傳至重慶后,就又有一番變革了。當(dāng)時一些苦力("棒棒")見到這種吃法后,就跑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掉的牛內(nèi)臟到長江里洗凈,切成小塊,和船工們一起吃。大家都覺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又能驅(qū)寒。再后來就有人干脆用一挑(兩個)籮筐,一頭放些牛雜(以毛肚為主)、小菜,一頭放一泥爐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內(nèi)沸騰翻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鹵汁,每天就在河邊、橋頭或走街串巷的叫賣。于是這些船工、苦力(棒棒)們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認(rèn)定一格,即燙即吃,
四川火鍋直至吃飽,還花費(fèi)不了多少錢,既經(jīng)濟(jì),又方便,又能增加熱量。除了那些苦力外,來圍著挑擔(dān)子的吃的人也越來越多。才有人把它搬進(jìn)了小飯店,把這些擔(dān)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了格的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眾人的口味,慢慢地這種小飯店越開越多,在重慶對岸江北的一條小街上幾乎全都是這種飯店,并且吃的人相當(dāng)多,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后來人們?yōu)榱擞涀∵@種吃法是從小米灘傳過來的,就干脆把這條街稱作"小米街"。
四川豆瓣醬3湯匙、牛油100克、色拉油100克、干辣椒100克、花椒50克、白糖3湯匙、冰糖15克、老姜1小塊、蒜頭6瓣、北京蔥2段、白酒2湯匙、骨頭湯1罐、陳皮1塊、草果2枚、小茴香15克、八角3粒、山奈1粒、桂皮1根、香葉3片、丁香3粒、味精1茶匙、鹽2茶匙、白胡椒粉1/2茶匙、生抽2湯匙。
鍋內(nèi)倒入色拉油燒熱后倒入干辣椒和花椒炒出香味,隨后再撈出備用,將白糖倒入油鍋內(nèi)小火炒溶后放入拍扁的蔥段、姜塊和蒜頭。待蔥蒜炒至色微黃后放入所有的香料一起翻炒,然后再倒入四川豆瓣醬炒勻,這時倒入白酒和生抽以及牛油合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