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可算是禍事一件了。
李綱趕到時,若不是記得李新的穿著和舉止,怕是就認不出哪個是自己兒子了。
看著自家兒子涕淚縱橫的,卻又不敢伸手去擦眼淚,心疼得自己眼眶子都犯了紅,趕緊請求太監(jiān)去幫忙宣個太醫(yī)來看看。
而那些太監(jiān)們此時也都還痛的直叫喚。
趙禎知道自家兒子有多么的無法無天,當然也就知道一群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得是怎樣一副模樣。所以在他知道這事兒的時候,不僅沒有大發(fā)雷霆,反倒是讓那值守崇文殿的老太監(jiān)好好的調養(yǎng)幾日,把那老太監(jiān)感動的涕淚交加。
同時也宣布了今日的課業(yè)停止,甚至連后面幾日的課業(yè)也全部暫時停止,讓這群孩子在家中好好調養(yǎng)。
其實蜂毒這東西,若是只是被蟄三五下,其實就是疼,要不了命,讓太醫(yī)館那群醫(yī)生把蜂刺拔出來就好。被馬蜂活活蟄死的,那其實都是身上起碼挨了百十針,這時候要是不想法子解蜂毒,那基本就是沒救了。
漢國這個時候全身上下都是一身長袍,只有手臉露在外面,而且剛入春沒多久,穿得衣服還算厚實,所以也就是疼,疼過了,長了記性了,也就好了。
在漢國,儒家文化盛行,倡導血親人倫、現(xiàn)世事功、修身存養(yǎng)、道德理性,講究的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說白了就是以德治國,輔以法律。
如何以德治國?靠的還是讀書人,學習了儒家文化之后,宣揚下去,用以點蓋面的形式,構建成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在這個時代的漢國,并沒有后世那種遍地的攝像頭,以及高速的信息傳遞,所以對違法行為,十分難以取證。即使取到證據(jù)了,比如一把帶血的柴刀,在現(xiàn)代人眼里,這并不能證明什么,你如何證明是我用這把柴刀殺的人?沒有dna,沒有指紋,無法證明。
而在古代,行兇者看到這把柴刀時,自己便會認罪了。原因就在于整個儒家文化對世人的影響,他內心本就有愧,違背了社會價值觀,即使會因為恐懼而逃脫懲罰,但是真被拿住證據(jù)卻往往不會抵賴。
而儒家文化,強調的是,做人要仁民愛物、濟世利民,成為一個圣人、君子,所以所有漢國讀書人在學習儒家文化時,第一個要學的便是,如何成為一名君子。
君子必學“六藝”,氣質謙謙,然后君子。
這六藝便是那“禮”、“樂”、“射”、“御”、“書”、“數(shù)”。
其中這“禮”指的便是禮節(jié),并非單指人與人見面時如何打招呼,包括了一系列何種場合下,該用如何行事的章程,比如婚嫁有章程,這章程即為禮,喪葬有章程,這章程亦是禮。章程的繁復若是細究,令人發(fā)指!反正趙微是特別受不了這些。
而這“禮”之一字,這些孩童自小在家中就有父母長輩所教,因此課業(yè)中并沒有。
“樂”指的就是音樂了,謙謙君子絲竹之音,撫琴吹簫本就是文人才子的標配,但是李綱卻不擅長此道,因此課業(yè)中亦沒有。
剩下的“射”、“御”、“書”、“數(shù)”中,李綱所教的,便是那“書”與“數(sh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