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簸的馬車,一路小跑回到了張家宅邸之中。
然而,張正書卻差點沒被顛得吐了。從來沒有暈過車的他,第一次覺得,坐車也是種受罪。
“什么時候能抽中一個冶金術(shù)啊,弄幾根彈簧出來,不然真的能被這馬車給弄得欲生欲死的……”
張正書在心中狠狠地吐槽了一番,“這還是什么大戶人家呢,一輛好一點的馬車都沒有……”
其實這就很冤枉了,但凡一個男子有一匹馬,在宋朝已經(jīng)是高富帥的象征,相當于后世擁有一臺寶馬車了。哪怕是最劣的駑馬,那也相當于寶馬最便宜的那輛車?。≡俨?,不也是寶馬?
這時候的馬價,非常昂貴。
昂貴到什么地步呢?
一匹最劣的駑馬,也要十貫錢。別以為十貫錢沒多少,一般的宋朝家庭還真的就一下子拿不出來。這種駑馬,只能騎一小段路,而且還不能跑太快,不然馬撐不住。拉車什么的,根本想都不用想。這種駑馬,買回來就是拿來炫耀的——就好像后世買二手跑車一樣,平日里開著心疼,但為了炫耀,充門面,沒辦法。
稍好一點的馬,要價都在二十貫錢以上。最好的馬,千金難尋。而張家這一匹馬還算不錯了,口齒好,腳力健,而且不過四歲而已。買回來,足足用了百貫錢。這還只是買馬的價格,不包括養(yǎng)馬的價格。喂這種馬,不僅需要草料,還需要喂養(yǎng)大豆,讓馬養(yǎng)膘才行。算一算,一年下來養(yǎng)馬的價格,都在十幾二十貫左右了。這個錢,足足能養(yǎng)活六個大漢。
宋朝真的是缺馬嗎?
并非是宋朝缺馬,而是宋朝自己根本不想養(yǎng)馬。養(yǎng)馬的費用太高昂了,養(yǎng)一個騎兵的錢,能養(yǎng)十幾個步兵。再加上宋朝皇帝大多沒有什么戰(zhàn)略眼光,又怕花錢,所以宋朝的馬不增反減,而且質(zhì)量堪憂。要是中原地區(qū)真的想養(yǎng)馬,根本不是什么問題。漢代為了反擊匈奴,足足花了幾十年的時候養(yǎng)出幾十萬匹馬來。要知道,漢初的時候財政有多凋零,國庫能跑老鼠,漢高祖都配不齊一樣顏色的四匹馬。但后來呢?漢朝不一樣拉起了一支龐大的騎兵來?更何況,如果是漢初的時候,漢朝的版圖,比北宋都要小,起碼南越、閩越都還不是漢初的疆域。這種情況下,漢朝都能養(yǎng)出一支龐大的騎兵,宋朝為何不行?
一樣是沒有了河套,一樣要龜縮在長城內(nèi),漢朝能反擊匈奴,宋朝卻要被吊打?說到底,還是朝廷不想養(yǎng)馬罷了,以至于馬價一直居高不下。
說完了馬價,再說說馬車。
這馬車不得了,已經(jīng)是頂配了——除了比不上皇帝的龍輦鳳輿之外。這雕工,可是木匠的精心之作,瞧瞧車窗上面的鏤雕就知道了。還有做工,完全是用最上乘的木料做的。但是,沒用啊,哪怕是車內(nèi)鋪上了厚厚的毯子,也沒辦法減輕顛簸。
所以后世很多電視劇里有這么一個場面:某人在馬車里喝酒,還滴水不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沒有減震系統(tǒng)的馬車,坐上半天,骨頭都能顛壞掉。所以,漢朝那么多官員喜歡坐牛車,因為牛車走得慢,舒服啊!
活動了一番差點被顛壞的骨頭,拍了拍有點暈乎乎的腦袋,張正書才歪歪曲曲地走進了家門。
“還愣著作甚,不快去扶著小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