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生就適合做生意,比如宋老三。誰也沒想到一個放了二三十年羊的放羊娃,會有那么好的商業(yè)嗅覺。
當(dāng)振川城推出搪瓷產(chǎn)品的時候,宋老三就看到了巨大的商機(jī)。多半年在草原上東奔西跑的經(jīng)歷,讓他再清楚不過草原上的牧民會喜歡什么樣的產(chǎn)品。
搪瓷容器簡直就是專門為牧民設(shè)計的生活日用品,輕便,便于運輸,耐用,牢固,價格還便宜,這樣的好貨只要運到草原上絕對供不應(yīng)求。
所以第一眼看到振川城的搪瓷的時候,宋老三就果斷的想到要把這東西運到草原上賣。跟老吳頭一打聽,原來這種新產(chǎn)品,還可以賒貨,只要是長期合作的商販都能賒一部分貨出來。
聽到這樣的好事,宋老三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商幫下一次進(jìn)草原的時候只帶搪瓷不帶任何其他的貨物,同時把多賒貨把剩下的本錢都拿來買騾子和馬匹,總之就是為了能多往草原里運點搪瓷。
當(dāng)宋老三的商幫馱著近兩百匹騾馬的搪瓷走進(jìn)草原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家伙瘋了,沒有這么做生意的,剛出來的新東西,誰知道草原上的人想不想用?去了草原沒人要,那可就把本都虧完了。要好的朋友勸他,你可以帶點搪瓷先過去試試水,賣的好咱們下次多帶不就行了,你這次一下帶這么多,實在是太冒險了。
然而宋老三是鐵了心,誰勸都不聽,商幫里大部分人都覺得太過冒險,紛紛退了出來。剩下的多數(shù)是宋老三的親戚和本家,這些人是沒辦法,自家親戚是大當(dāng)家,這般時候要是退出了,哪以后親戚都沒得做了。
到了草原上,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如別人所說,草原上的牧民根本就沒見過這種玩意,沒幾個人愿意買。眼瞅著,這趟買賣要賠個底朝天了。最后逼的沒辦法,只能去趕草原上的集市,在哪兒就像賣大力丸的一樣,要當(dāng)眾展示和吆喝,才能吸引到顧客。就這樣整個馬幫隨著集市,慢慢的到了草原的深處,都過了黃河來到了青城邊上,搪瓷還沒賣出一半!
很多人對宋老三的這趟生意,可是怨聲載道,跟著他出來,一分錢沒掙到,搞不好還要虧死在里邊。
宋老三覺得自己很郁悶,沒道理???鐵瓷這么適合牧民的產(chǎn)品就是沒人要,這次的生意看來是要爛到底了,都不知道以后還沒有翻身的機(jī)會。
就在宋老三感到絕望的時候,出來了一個大善人。人家可真的是大善人,不光是對宋老三來說。是一個鄂爾多斯部落的貴族,他正好想給青城的喇嘛寺院里捐一批陶瓷,改善寺院里僧眾的生活條件。據(jù)說主要是想通過這次捐款,和寺廟里的仁波切搞好關(guān)系,讓他在以后自己爭奪汗位的時候出點力。
找了一圈,正好那段時間沒有過來買陶瓷的大商幫,這可把貴族愁壞了,急的自己都要親自到集市上看看有沒有過來貨。結(jié)果正好碰見了,在集市上兜售搪瓷的宋老三自己他的商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