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免的軍隊首先選擇的進攻目標正是張彭祖守護的北門,此門四面開闊,十分適合進攻,梅免決定,就從這里進城!
梅軍開始向北門進攻,還沒有靠近護城河,就遇到了障礙。原來是人馬遇到了鐵蒺蔾,這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樣的功能,不過更結(jié)實,且能循環(huán)使用?!赌印芬粫?,就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指出除了在城內(nèi)要儲存外,在地道的進出口和門戶都應(yīng)設(shè)置,以防止敵人偷襲。還有陷馬坑,設(shè)置在敵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門的內(nèi)外兩側(cè),呈巨字形或亞字形排列,坑中底部布滿削尖并用火烤過的鹿角槍和竹簽,坑上以芻草或種草苗覆蓋,藉以欺敵。另外,還有一種稱為機橋的陷阱裝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溝上,平時與正常的便橋無異,但當有敵軍攻城時,則可將栝木取下,敵軍一踐踏橋面,橋就立刻翻覆。梅軍叫苦不已,不過真正靠近城墻,準備蟻附攻城時,才遇到真正的麻煩。應(yīng)用最早也最多的防守武器應(yīng)該是檑具。早在《周禮·秋官·職金》疏中就有“雷,守城捍御之具”的相關(guān)記載。擂具是在一根巨大的木柱上釘上尖銳的逆須釘,然后通過重力投擲產(chǎn)生殺傷力的防守武器。除了木檑,還有磚檑和泥檑,主要是在城中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的木檑替代品,殺傷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與擂具功能相類似的還有一種稱作“狼牙拍”的防守武器。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記載,狼牙拍是在一塊長五尺(1.57米)、寬四尺五寸(1.41米)、厚三寸(0.09米)的榆木板上釘滿長五寸、重六兩的狼牙鐵釘二千二百個,四面各裝上一刀刃,以加強殺傷力。敵軍攻城時,守城士兵用兩組繩子將拍面舉起與城墻垂直,待到敵軍攀爬到拍面下方時,突然放下,以產(chǎn)生最致命的殺傷力。而針對敵軍攻城用的轒辒(又稱木驢車,四輪車上立木架,蒙以牛皮,下可容10人,猶如古代木制裝甲車),守城士兵則會用一種稱為鐵撞木的武器進行破壞。鐵撞木是木身鐵首,鐵首由六個鐵鋒組成,每個鐵鋒長一尺(約30厘米),狀似一顆大狼牙鐵釘。通過巨大的撞擊力,破壞攻城車輛的頂部,然后再投擲以火箭,燃燒破壞。
針對攻城士兵的還有一款頗有意思的進攻型防守武器,即所謂的“飛鉤”,又名“鐵鸮”。它是由一個鋒利的鐵鉤和一段長長的鐵鏈組成。因為攻城的敵軍士兵頭戴鐵盔,身穿鐵甲,往往行動不便,加上擔(dān)心矢石攻擊,不敢抬頭,所以守城軍士趁著機會,拋下飛鉤,鉤住盔甲,猶如釣魚一般,將敵軍半懸空中,任由守城一方痛擊。
此外,守城士兵還擁有其他種類繁多的單兵作戰(zhàn)武器,如拐突槍、抓槍、拐刃槍、叉竿等。考慮到守城戰(zhàn)的特殊性,這些守城武器與野戰(zhàn)武器大為不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長,一般都在七八米左右。有些武器還需要特別設(shè)計,譬如一種叫剉子斧的武器,和一般“直柄直刀”的斧頭不同,而是采用“直柄橫刀”的方式,主要是用于鉤刺攻城人或鏟砍攀城人之手。而單兵使用的防御盾牌也有所不同,一般有木立牌和竹立牌之分,兩者型制相近,都是又高又大,并附有拐子(支撐架),以便士兵騰出手來,在盾牌后發(fā)起攻擊。與木立牌相比,竹立牌的防御力更佳,它是將厚竹條用牛皮條編綴而成,甚至整個盾牌都會覆上牛皮,特別堅固,在有敵情顧慮下,士兵巡視城墻或駐扎戰(zhàn)棚時,可以用它來防御火炮火箭的襲擊。除卻這些制式裝備外,石灰、沙子、火油,甚至開水也都是必備的防守類攻擊武器,雖然殺傷力有限,但也能起到煙幕彈、燃燒彈,甚至毒氣彈的效力,以達到擾亂敵軍、掩護進攻的作用。
伊闕城墻即厚,準備的守城工具也是十分充足,梅軍也只好望城興嘆了,這種情況持續(xù)了三天,梅軍的尸體在北門前堆成了山,卻沒有能夠前進一步。
梅免這才感覺到,問題不像他想的那么簡單。
他嚴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北門,軍法從事!
第四日,對北門最猛烈的進攻開始了。梅軍動用了投石車,石砲車是攻城的重型武器,對城墻有著巨大的破壞力,針對投石車,守城部隊采用一種被稱作“累答”的防護用具。累答是由粗麻繩緊密編成細密的軟簾,表面涂泥漿層防火,然后懸掛于城樓、女墻、望樓外面,以防護墻垛,使其免為飛石所破。